今天想讲讲《非暴力沟通》作者:卢森堡博士。给我你的启发很大。
生活中有太多太多暴力沟通存在我们的身边,或许你深受其害或者你就是语言的施暴者!
什么暴力沟通?
作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人,也许我们从来没有把谈话和“暴力”扯上关系。但是我用一些对话,让你察觉自己是不是施暴者!
对话一
老婆对老公:“喝,喝,就知道喝,你喝死算了!”
对话二
老公对老婆:“就你事多,你到底能不能快点啊!”
对话三
妈妈对小孩:“考试都不及格,你还能干什么,干脆不用上学了,回去捡垃圾”
怎么样,哪个听者不难受?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言语上的指责暴力、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变得冷漠、隔膜、敌视。
暴力从何而来?
作者在书中写到:“我相信,人天生热爱生命,乐于互助。可是,究竟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以致互相伤害?又是什么,让有些人即使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也能心存爱意?”
道德评判: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我们生活中常见有这些评论:
如果老师布置的作业我不想做,那他就“太过分了”。
如果有人开车横冲到我前面,那他就是“混蛋”。
如果女友想多一些体贴,那她就“太粘人了”,如果我想要多一些体贴,她没满足,那她“冷漠得像个木头”。
如果对方更关心细节,他就是“有强迫症”,如果我更在乎细节,他就是“粗心大意”。
这样的评论暗藏着我们的价值观和需要,但这样并不公平,即使对方做出让步,也并非心甘情愿的。我们不能将价值判断与道德判断混为一谈。
进行比较:比较也是评判的一种形式,我们生活中见过太多的比较,如果你真的想过上悲惨的生活,就去与他人比较吧。比如和明星比样貌给自己添堵,和闺蜜比男友让老公恶心,和邻居家孩子比成功让孩子讨厌你……数不清的“比较”蒙蔽了我们对人对己的爱意。
回避责任: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负有责任。可是,人们总在说“不得不”和“你让我”。“不管你喜不喜欢,有些事你不得不做。”“你让我伤透了心。”显然,这种方式忽视了我们情感的内在根源,淡化了个人责任。而一旦意识不到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我们就成了危险人物。
强人所难:我们对别人的要求往往暗藏着威胁,这意味着如果不配合,他们就会受到惩罚。这是强者常用的手段。
例如:
父母就会威胁孩子:“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
老婆威胁老公:“你不把工资卡给我,咱俩就离婚。”
这种方式的基础是性恶论,源自等级社会或专制社会,同时也支撑着它们。
什么是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被称作“爱的语言”。不再条件反射一般粗暴地对待他人和自己的感受和愿望,重塑我们对冲突的积极思维方式,打开爱和理解,增进人与人之间的联接,使得人们乐于互助。
如何进行非暴力沟通?
例如:
老婆对老公:“这周你有三天都是超过11点钟才回家” 【说出事实】
老婆对老公:“我觉得特别的委屈难过【说出自己的感受】
老婆对老公:因为我想我们的家像个家,我不想让家变成旅馆,能够一起吃晚饭,这样才是家的感觉!【说出自己的原因】
老婆对老公:我希望你每天八点钟能够回来一起吃饭,你觉得怎么样【明确提出自己的需求】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过“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非暴力沟通适用于各个层面的交流和各种环境,如家庭、学校、组织机构、谈判等。它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四者构成了非暴力沟通的重要模式。
我们要开始培养对自己的爱,成为情绪的主人, 学会倾听,倾听能够预防潜在的暴力,他人的愤怒是因为需求未得到满足,我只需要倾听,他会他的感受同时也帮助他学会表达感受,提出需求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我们也许会怨天尤人。然而,如果以苛刻的态度对人对己,我们的心情也好不到哪去。运用非暴力沟通,我们不再试图分析自己或他人有什么毛病。
我们不是生而就是圣人,在生气时我们天然地就会埋怨、批评、指责、挖苦、嘲笑他人,有时候甚至将这个作为勇敢的标签,但你会发现如果这样,你就会把自己的生活给搞砸了。但每个人如果都能够记住这个公式“我观察到……我感觉……是因为……我请求……”,自觉地在每个关键时刻都深吸一口气,然后套用这个公式,真诚地倾听、反馈,相信你会发现你的人生境界豁然开朗,这个看起来似乎并非高大上的工具,如果你能坚持“学而时习之”,就能达到孟子所言:“人皆可以为尧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