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母亲每天给我分配第一个任务就是打扫屋子,因此我每天起床洗漱完毕之后,自觉拿起扫帚先扫卧室,然后扫客厅和厨房,最后打扫门外的小巷子。里里外外,把每个角落都扫一遍,即使有些角落的地方,每天扫的时候也没发现灰尘,但还是循例扫一遍。
母亲说,即使看着地板像是很干净,其实总能扫出来一些垃圾。因为我本身就是完美主义的性格,所以也从来不偷懒,几乎每个角落都会顾及到。打扫了十几年的房间,验证了母亲的话是对的,每天都会扫出灰尘或者垃圾,无一例外。
看着干净整洁的地板,心情也会明亮许多。在读这本《里山简单生活》时,作者说道“如果不打扫房间,感觉整个家都变得死气沉沉的。原因是气流停滞的地方,就像积满灰尘一样,让人觉得沉重、不透气。”原来是因为打扫让房间里的气流变得通畅了,所以心情会感到轻松明朗。
读大学的时候,我们寝室也保持每天打扫拖地的习惯,隔壁寝室的人每次来看到干净整洁的地板就惊叹“真是干净整洁啊!”。寝室不大,住六个人,除了阴雨天气会觉得发闷以外,平时都是通风良好的状态。
对比隔壁其他寝室,发现她们的寝室会显得更加拥堵不透气。因为她们的东西看起来非常多,每个人的衣柜外头也会挂着衣服,连坐的椅子上都堆满衣服。所以走动的空间变少了,加上平时不及时打扫,造成寝室气流停滞,变得沉闷。
后来工作后因为住的房间不大,东西也堆得比较多,加班的时间越来越多,总是积攒到小长假才去打扫和整理。难怪那时候的我觉得回到住的地方也很难放松下来,原来情绪低落和紧张也跟住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这样想来,打扫卫生还能当做调整心情的方式。近几年,极简主义和断舍离的思想也开始流行起来,同时衍生出一个很火的职业——整理师。他们是接受过专业的收纳整理培训,通过帮别人整理房间来收取服务费。
我曾经看过一个上海女孩请来三四位整理师帮忙整理自己堆积如山的衣服、书籍和杂物。当我看到一个人的物品多到自己都记不清楚什么时候买来的程度,真是惊呆了!可能是我经常搬家的原因,所以断断续续保持着扔东西的习惯,所以对自己的物品基本能做到心里都有数。
作者认为“万物皆有命”,我们应该买少量的东西,然后物尽其用地对待它们。对于用不上的物品应该整理出来,送给朋友使用,因为留着只会浪费它们的价值。我很认同这一观点,平时我也会这样处理自己穿不上的衣服,有些是买来不合适,有些是放着不爱穿了,我会时不时整理出来,放到衣服回收站。
多余闲置的物品减少了,住在干净整洁的家里,然后房间的每个物品都能用上,感觉就是一个存在生命互动的空间,活在里面的人当然能保持神清气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