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家生活的一大好处就是,感觉对吃东西更亲近了!过去做饭,也并不是不会用心做好吃的,但总带有点任务的性质,就像是工作和娱乐的中场休息,知道它的开始和结束时间,饭食后的任务有时如同天上的阴云,阻隔着我享受单纯吃带来的愉悦。这和小时候相比,可是差太远了。小时候大人们看我们吃饭,总是会不自觉的感慨“看你们吃饭就是香啊。”彼时注意力都在食物上的我们却根本没空理睬别人在说什么。两眼只看着自己的碗里的饭菜和桌上热气腾腾的菜肴,筷子和勺子在两边的碗碟上来来回回的碰撞,直到饱腹感升起,才恍惚间慢慢醒来,回到现实世界。
不过感谢疫情,这些感觉似乎最近又再找回来了一些!每天宅家的我,无事可做的时候就会摆弄橱柜。初期没有零食的时候只能望着空的柜子,在客厅里走圈,走几圈又回到柜子旁,东喵喵西看看,看自己是不是落下了什么角落没搜寻到。之后平时不怎么吃零食的我也开始买了。工作中或者休闲时,不时噻些东西进嘴里,然后自对自的发表些意见。这却无意间让我找回了对吃的乐趣和探索欲望!逛超市的时候,也会开始想着上周买的哪些好吃可以再买,再根据对哪些食物不好吃原因的总结,尝试些新的。
经过了2个月,我终于可以确切的列出几件勾动我馋虫的东西了。
第一个就是韩国方便面。我最常买的是辛拉面。因为喜欢汤少味浓,专门追求的就是那种咸鲜辛辣的感觉,锅内水从来只加到淹没面饼的7成左右。面条煮好前一分钟,加入切好的口蘑和青菜,拨弄一下,使之要么在面的四周,要么被面条压在底下。这样青菜和口蘑能被煮沸的汤汁加热。再在中间打入一个鸡蛋,鸡蛋要被泡面和青菜托起,不然会粘到锅底。此时要用多余的泡面和青菜盖住鸡蛋,防止表面一侧不熟。关火,盖上锅盖,用余热焖上一分钟。一分钟后,把面倒入碗中,笓掉汤汁。这时用筷子夹破鸡蛋,未凝固的蛋黄从鸡蛋中缓缓流出,稍微搅拌一下,便与软嫩的蛋白一起和面条混合在一起,给单纯的辣味添加上了一丝醇厚的底味,也给面条带来了一点浓稠的质感。夹上一筷子,面条上挂着蛋黄,夹着些许青菜和蛋白。用口吹一下,然后一口嗦完,还没怎么嚼,便已经咽下,再夹上一片香菇,简直美味!有时面条太辣或者太烫,还可以伴上一杯冰豆浆或者冰牛奶。吃的时候因为脸上太开心,往往笑开了花,不住会叹上一句:“哈!人生啊!”
第二个是最近发现的小零食,中文叫鱼皮花生,英文是cracker nut,在华人超市可以买到。这个零食我小时候其实吃过,但最近无意间看到时才回想起它的美妙滋味。百度百科的介绍是这样的 “鱼皮花生,最早源于日本,因当年制作时在其表皮糕粉坯里掺有鱼皮胶,故称为鱼皮花生。 上世纪二十年代,居住厦门的台湾省人用手工仿制出售,它以花生仁、糕粉、白糖、淀粉等为主要原料精制而成,虽然没有鱼皮胶成分,但鱼皮花生变成一个俗名沿用至今。” 为什么说它好吃呢?听我细细说来:单吃花生,味道寡淡,咀嚼时质感单一。单吃烘培的饼干类糕点,因为成分大多是面粉,而且参糖过多,入口后糖和淀粉降解,会留下一股酸味。再者唾液和糕点搅在一起,黏糊糊的残留在口中,感觉也让人很不舒服。可鱼皮花生,真是发挥了二者之优点,并且做到了互相补足和提升。鱼皮花生外层的糕点皮酥脆轻薄,轻咬之下会发出“咔嚓”的响声。它补充了花生偏软的质感。外壳因为本身占比很小,提供的甜味细腻微妙,丝毫不凸显,还附带有一股淡淡的蛋奶香味。外壳外面还通常会根据口味撒上些辣椒或者五香粉,更加丰富了味道。而内部占大头的花生仁,则提供了基本的底味。花生豆性平、味甘、口感香醇,咀嚼下像是拿牙齿在敲打烧红的铁块,微微用力,就被变形打碎,反复后变得粘稠,混合着细碎的外壳,就像点缀有巧克力的曲奇饼干,一切都不多不少刚刚好。
第三个是蒸广式腊肠。粤式腊肠有别于湖南腊肠,后者没有甜味,口味咸辣耐嚼。广式腊肠则有更多脂肪和水分,口感稍微柔软些,味道也有些许鲜甜。平时在家,有时到了饭点也不饿,但不吃点什么好像也不对。如果略过午餐,可以在3到4点间把午晚餐合并。但当嘴馋想吃点什么的时候,广式腊肠便登场了。做法也很简单,将腊肠切成2到3毫米的薄片,均匀的铺开在盘子上。水开后,大火蒸上3分钟,便可以吃了。香肠晶莹剔透,多余的油脂被蒸汽融化,些许残留在因为热气翘起下凹的香肠片腔中,大部分则流到了盘子上,形成了个“小水泊”。 蒸过的香肠片口感偏硬耐嚼,咀嚼几次,每一次都可以体会到不同层次的肉、油脂以及香料带来的美味!
哈哈哈,写着写着不自觉的流口水了,你看看,生活中是不是每时每刻都有值得体验的东西啊。
后记:
(虽然处于疫情状态,每天都有很多人因为它死亡,不过不要因此妨碍自己生活的开心哦~)
二零二零年五月十号 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