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得不承认,人们似乎总是喜欢怀念那些再也回不去的时光。
文/几朵
最近被一部名叫《最好的我们》的网剧刷频了,它是一部由八月长安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网剧,主演是刘昊然和谭松韵。主要是在讲一个名叫耿耿的小迷糊和一个阳光学霸余淮在做同桌的三年发生的青春故事。
今天我一口气读完了整篇小说,整本书轻松又自在,到处都是青春里最常见的风景,看得人想哭又想笑。
我知道这是一种很矛盾的情感,到底是想哭还是想笑呢?
记得自己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特别的羡慕小学六年级的学长姐们,觉得他们都特别厉害。等我到了六年级的时候,又觉得上初三的人特别的成熟。可是等我上初三了,我又觉得高中的生活是那么的无拘无束。等我到高中了,又开始憧憬大学时一人在外闯荡的潇洒。等我终于到了大学,却又开始怀念曾经被自己既嫌弃又珍惜的时光。
只是再也回不去了。
《最好的我们》里面有很多个看起来平常不过,却又是那么值得我们去一点点回味的小小片断。
考试前的焦躁不安,发卷子时看见刺眼分数的纠结,小纸条里的小心思,团体活动时的集体荣誉,师生间满是矛盾却又难以割舍的感情,家里的沉默与温暖…………这些都好像一张张老照片般使我陷入了回忆。
耿耿很幸运,她遇见了余淮。可是余淮只有一个,被耿耿遇见了。
我的同桌记忆始于小学一年级。说来很奇怪,时隔十二年了,我居然能清清楚楚的记得那一天发生的每一个细节。妈妈穿着一件蓝灰色的连衣裙拉着我,我左手死死地抓住妈妈,右手轻轻的拉着一个男孩子,紧张又兴奋,出了一手的汗。
后来那个男孩子理所应当的成了我的同桌,他长得极漂亮,甚至可以说是我见过最好看的男生,他大大的眼睛,睫毛一翘一翘的,笑起来又弯成了月牙,露出一排白牙,有时候缺了一颗,我还笑他没牙佬。有趣的是,他也姓耿。我一直记着他的名字,现在也没忘。
到现在我也不明白,老师似乎都很钟情于换同桌这件事。两个人上课讲话,换同桌。下课打闹,换同桌。你抄我作业,换同桌。考试不及格,换同桌。看你不顺眼,换同桌。新学期新气象,换同桌。一学期过去了,有些人长个了,有些人没长个,换同桌。两个人相处不和谐,换同桌。两个人相处太和谐,换同桌。
总是有无数个换同桌的理由。
在那时的我看来,换同桌是一件大事,因为它会以两个人为核心,然后波及整个班级。它就像一个炸弹,轰的一声炸了两个人,被气流冲飞的人却有一大圈子。而这件事,总是会落在我头上。
小学六年,我换了远不止六个同桌,那感觉就好像你到了一个新环境,终于开始渐渐的习惯,却又要被迫离开,其实这感觉挺难受的。尤其是之后见了老同桌的时候,总是有一种背叛感。就是那种曾经朝夕相处,如今形同陌路的感受。我也不知道当时小小年纪的自己,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可能这也是我为什么遇不到像余淮一样的同桌的原因吧。
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有一个很好的同桌。他是一个腼腆又文静的男生,而那时的我却是活生生一个糙汉子,每天想着法的捉弄他,这么多年,我还是忘不了每次他被我开玩笑时的面红耳赤。
初中之后,老师依然延续着换同桌这个似乎所有老师都钟爱的喜好。一个学期,我换了三次同桌,渐渐的我开始习惯,可以在老师下达命令后,就去收拾自己的东西,然后走向一个新的位置。那些点点的不舍和留恋,都被一种叫习惯的东西取代了。
所以当我看到耿耿为了继续和余淮坐同桌,毅然决然的选择学理科后,突然有一点点的羡慕。如果我能有一个这样的同桌,如果我是耿耿,我应该也会毫不犹豫的做出同样的选择吧。
可我不是耿耿。
高中我有一个坐了个多学期的同桌,难得的能坐上一个学期的同桌。他长得黑黑的,笑的时候露出一口的白牙,特别适合去拍牙膏广告。和他坐同桌的那段时光,轻松而又美好,只是我没有像耿耿喜欢上余淮一样喜欢上他,我只是忽然觉得,同桌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后来学校为了发扬团队学习,特色教育的精神,硬是在我延续了九年的辉煌同桌史上,立下了一块界碑。
团队学习取代了同桌,从此我过上了面对一组同学,歪着脖子听课的时光。
后来我在没有过同桌这个概念,直到看了这本书。
心里一直都有一点小遗憾,这个出现在无数青春小说和偶像剧里的美好生物,没能完完整整的路过我的生命,他永远是露了个头之后,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不过,我还是好怀念那段时光。
那是一段有无数个搞笑片段,无数张卷子,无数个老师的训话,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奋战苦读,无数次好朋友的牵手,无数个补作业的早课,无数个做值日生的晚上,无数个欢乐和悲伤,幸运和遗憾堆积而成的时光。
它就摆在那里,让你去怀念,让你边哭边笑,让你再读到一本小说或是看到一部电影时开始陷入回忆。却又舍不得告诉你:
有一种难过,叫再也回不去了。
无论是耿耿还是余淮,是你还是我。
我还没反应过来,他忽然指着树干说:“你看,我旁边那个人的名字叫耿耿,和我合在一起,刚好是耿耿余淮。”我笑看着他,说:“我就是耿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