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敲字前的五分钟,刚和男朋友吵完架,没什么主题,大体上是一些观念上的冲突,而且源头不是我们俩,是第三者。诸如此类大大小小的争吵,在我们之间经常会出现,旁观者眼里这些类似于作闹的小剧场,却一次次在心底戳痛我。
男朋友是相对理性的一个人,而我特别感性,我们俩看待事情和问题的出发点完全不同。打个比方说:在马路上看到一个老奶奶带着孙子穿梭在汽车飞驰的人行横道,对面停驻的是婆孙要乘的公交车,而此时红灯已经亮起。每每看到这种情况,男朋友总是很厉声批评老人不遵守交通规则,带着孙子还做如此危险的举动,车子走了还能乘下一辆,闯红灯这种行为就是对生命不负责任。看到这里,或许有很多人在心里点赞,说得很对啊。没错,我也觉得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但反射性的,我会想到老人这么急切一定是有必然的原因,或许是小朋友上学快迟到了,或许是错过这班车,他们要在不避雨的车站干等一个小时,或许是家里的小宠物一天没进食了…我看到的是错误背后的无可奈何,而男朋友总是直观的去评价一些是非,这让我们之间的易摩擦点越来越多。
由此及彼,我和妈妈之间的相处也总是让全家人很头疼。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我和妈妈都是急脾气又不肯服软,吵架的事端无非就是“早上没叠被子”“吃完西瓜没洗碗”“衣服干了没收”,诸如此类鸡毛蒜皮的小事,而这些“斑斑劣迹”在我妈那儿就是“子不教,母之过”,因此每当有她看不惯的状况发生,我们俩都要翻天覆地争执一番,她非要用她的死理说服我,我偏偏就认准自己的那套是非准则。互不相让的结果,往往就是“两败俱伤”,两个人都气得半死,最后也只能是我主动服个软,了结了“案子”。回过头想想,那些因为气急而蹦出的伤人话语,因为自责而失眠的夜晚,都变的可笑而不知所谓。
在这两个案例中,第一个案例我扮演的是妈妈的角色,第二个案例我扮演的是男朋友的角色。我说的道理妈妈其实都懂,她生气不是因为谁有原则性错误,也不是因为谁比谁说的更在理,而是在吵架的那个氛围里,她希望我作为女儿,能给她这个母亲一个台阶下。同样的,男朋友的说的我都能理解,他的观点我也能认可,有的时候,他的言论甚至已经让我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是我生气,我发脾气,我蛮不讲理,全因他不知道此刻的我,要的只是一个拥抱,一句“我懂你”。
对也好,错也罢,很多时候,我们追求的不是那个冷冰冰的结果,而是渴望得到抚平的内心。当对与错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时,对爱的人多一点理解和包容,这才是幸福的意义。
2017.7.21 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