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自有它们的生命,只要唤醒它们的灵魂就行了。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今天和大家分享许荣哲的《小说课》。许荣哲被罗胖称为最会讲故事的台湾人,也几乎是我看过的最会讲课的人之一,用”生动“形容简直不能太贴切。
这本书分上下两册。上册讲——折磨读者的秘密,这是典型的用户视角。下册讲——偷故事的人,这是典型的模仿最好的,拿来为自己所用的精神。偷,不同于借,偷过来就是自己的,和自己的生命发生了关联,落地生根,不会还回去的了。
看完最让我惊叹的,反而不是如何去讲一个故事,这是看完自然就获得的,需要刻意练习提升的技能。最惊叹的是,讲课的能力,驾驭一个专业知识的能力,表达的能力。在碎片化时代,如何系统化学习专业知识,又能避免枯燥?许老师的《小说课》是一个经典范本,对内容创业者会很有启发。
他用一种工匠式地方式探讨小说书写技巧,通过37个主题拆解超过37篇小说范例,悉心为你剖析真相。理工科出身的许荣哲,写过极有诗意的“灰色模糊动态规划于水库即时操作之应用”论文,如此理论的东西,在小说家手中将会被感性地融入小说中。
所以看他的书,有理工科的清晰思路,又有对美的表达,可谓灵气逼人。
文学之谜
马尔克斯说,每篇好小说都是这个世界的一个谜。有了谜,就带来了折磨。聪慧的读者选择好的折磨,TA在意的不是正确答案,而是哪一项选择,才能呈现出人性的复杂度。最常用的拿来设谜的元素叫:譬喻。例如莲花譬喻君子。数学的比例式,来解文学的譬喻之谜。
以陈黎《小宇宙》的现代俳句为例:
一颗痣因肉体的白
成为一座岛:我想念
你衣服里波光万顷的海
这是一首多么美妙的诗呀,妙在哪里呢?想象一下。痣和肉体,岛和海,两组相似的事物,巧妙地联结在一块儿,创造出俳句。所以说,我想念你衣服你波光万顷的海,其实是我想念你的身体。而譬喻:岛和海,瞬间将关于身体的小情小爱,变成海岛的丰饶之海。有一种升华有木有,情感一下子丰沛起来。
正如网友的一句调侃,说话的方式很重要。比如,要表达我想和你在一起,直接说:
我想和你一起睡。这是流氓。
我想和你一起起床。这是徐志摩附体。
大概这个意思,你Get到了吗?这是文学之谜,也是文学的魅力所在。
折磨读者的秘密
好的小说家,只要运用他深厚的讲故事功力,就算写论文、写教材,依旧能让人手不释卷。
舒明月的《大师们的写作课》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好文字是读出来的。这句话不能同意更多。这样的话,直接读经典就好了,还需要“写作课”做什么呢?其实写作课最重要的算是桥梁作用,“一个好老师,一个解读者,一个好的内容产品经理”。
他有魔法一般的力量,让堆积如山的素材整理成小山丘,你3分钟爬一个,每座山丘都有不同的风景,给你50个山丘,你看过50个风景,然后串联起来,就算是打下了牢固的基础。以后把一座大山堆在你面前,你至少是不发憷的。对于一个新知识的入门课,如此解锁,简直高效完美。
许荣哲将小说分拆成不同的板块:
人物/场景/对话/开场/性格/形式/故事/叙事者/聆听者
时间/空间/规则/迟滞效应/蝴蝶效应/想象力/内心景观
反常/障眼法/冲突/凌迟/三的妙用/留白/因果/黑暗之心
这些板块就像无数个小山丘一样,他帮你把大山都开辟成小山丘,带领你一座座爬一遍,让你对它的边角都有个全局观,这是基石课,如果地基建好了,后面串联起来就会轻松很多。我分拆了4个小节,一起体会一下他讲课的方(tao)法(lu):
1 人物
a/开场白:提问式带入
带入问题:现在的年轻人不会写作,问题在于写的小说都是千篇一律,“像两个面貌模糊的人在一个空旷的地方对话”。
提炼问题:也就是说,写小说的三个关键:面貌、场景、对话,做得不够好。
关联问题:我也写得不好,但是发现这个问题后迅速修改自己的烂小说,迅速起飞了。提供个人经验。
b/正课:开讲人物
颠覆认知:常常问大家,人物是什么,大家说就是“长相”。然后呢,其实更重要的是“性格”。
分门别类:长相和性格,可以分为:外在面貌和内在面貌。
举例说明:以《三国演义》为例。
①外在面貌(长相),以关羽为例。罗贯中的描写:身长九尺,髯长两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手持青龙偃月刀,胯骑赤兔胭脂马;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②内在面貌(性格),以曹操为例。曹操因为刺杀董卓失败,跑到吕伯奢家里,天性多疑的他听到后院磨刀的声音,以为有人要杀他,于是决定先下手为强杀了人家,最后发现人家后院磨刀是为了杀猪而已。最后有一句话刻画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为曹操后来所有可能犯下的“恶”埋下了伏笔。
c/结论:
在我的创作观里,内在面貌比外在面貌重要千百倍,因为内在面貌才能给读者无边无际的想象,以及挥之不去的恐怖惊吓。
2 场景
每一间星巴克都构成一个场景,每一个场景都不一样。
a/开场白
提问:你回想一下:人物有没有可能活在外太空?人物活在什么空间?
颠覆认知:场景不是图书馆,星巴克,三个字就能打发掉的。场景的好处在于,能感动人。
b/正课:
举例子:史铁生的《命若琴弦》,故事一开始,两个瞎子一前一后走在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方圆几百上千里的这片大山中,峰峦叠嶂,沟壑纵横,人烟稀疏,走一天才能见一片开阔地,有几个村落。荒草丛中随时会飞起一对山鸡,跳出一只野兔、狐狸,或者其他小野兽。山谷中常有老鹰盘旋。
这个场景其实用“荒凉”两个字就可以带过,但是场景,是有对照组的,也就是说为情节铺路,为后面的人物奠定基调的。老瞎子弹断了一千根弦,师父说拿着琴弦就可以去药铺抓药,然后就可以重见光明。到药铺才发现师父为了让他活下去,骗他的。于是老瞎子回来告诉小瞎子,必须弹断一千二百根弦。不停的弹下去,人生才有意义。
故事最后:两个瞎子离开村落,来到另一个群山之中:
这地方偏僻荒凉,群山不断。荒草丛中随时会飞起一对山鸡,跳出一只野兔、狐狸,或者其他小野兽,山谷中老鹰在盘旋。
结尾的场景和开头神似,此时彼时,不过是象征了瞎子的人生:轮回。
c/结论
场景是有对照组的,场景是有曲调的。情景交融,是一句老话,也是一句好话。
就像我们每一次看电影,开头的画面会和结尾有很大的照应,而这种照应只有在看完电影时才会恍然大悟,这就是场景的魅力。
3 对话
a/开场白:颠覆认知
60%的人把小说对话当成“日常对话”,
30%的人把对话简化成“推动情节”的工具
10%的人:除了当做“日常对话”“推动情节”之外,还用来代替小说里的描写、叙述、议论、说明等
告你你固定认知的,然后给出刷新你认知的10%,给出10%的解决方案。
b/正课:举例
以擅长描写对话的小说家海明威的《白象似的群山》为例。主题围绕:男主角希望女主角堕胎。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话题可能会吵翻天,但海明威笔下男女主角的争执,是在水面底下发生的,所以如果读者不把耳朵贴近水面,是什么也听不到的。
比如:
女主角望着远方连绵的白色群山,若有似无地说:
女:那些山看起来像一群白象。
男:我从来没有看过什么白象。
女:你是不会看过的。
男:我也许看过,你有什么证据说我不曾见过?
这段话就是话里有话,意味深长呀。前两句话都在说现实,女主角感性地说出她心里的感觉,但男主角却以几近科学的态度回应女主角。这时,女主角因为堕胎一事心里不好受,于是话中有话地说:你是不会看过的。
其实她心里真正的意思是:为什么你永远不懂我。然而男主角却只捕捉到字面上的意思,而且还以一种几近孩子气的强辩口吻反驳女主角。
c/结论
对话不是水龙头,不要一开,就流了满满一地。这里讲究的是,试着用最少的字数,写出一座“除了水面上,还有水面下”的冰山。
当然,这只是对话的一种表现方式。我印象中比较深的,还有电影《爱在黎明破晓前》三部曲当中的对话,可谓经典。关于对话,估计就有108种打开方式,你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那几款。
4 性格
a/开场白:
有一种说法,你看对不对:当小说写到三分之一处时,小说会脱离作家的手,自己接力写下去。这种说法会不会太不可思议。其实不然。当人物性格被刻画出来以后,让他走自己的路,人物的性格决定了人物的命运。
在戏剧中尤其明显。小说人物不是你的左邻右舍,过着日复一日的求学、恋爱、婚姻、工作等公式化的人生。为了戏剧性,小说人物多处于一个扭曲、不协调,甚至凶险的环境里。
b/正课:举例
以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为例: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父王猝死,叔叔自行继承王位,并娶了皇后为妻。后来父亲鬼魂现身,证实了父亲的死是叔叔害死的。
原本是报仇雪恨的故事,却因为哈姆雷特优柔寡断的个性,而起了质变。他的个性成了最大的阻碍,虽然最后成功报了父仇,却赔上了自己和爱人的性命。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优柔寡断的性格带领着他在命运的十字路口上来来回回,直至无法挽回的悲剧发生。
c/结论:
当小说人物面临命运的抉择时,性格便会自动跳出来,在前方引领,走向必然之路。
看完《小说课》,发现这是两本可以持续翻的书,随时进入一个小话题,联想自己的经验,刻意练习写法,一点都不违和。除了学习讲故事的能力,还有一种架构内容的方法,值得内容创业者学习:
a/看内容结构,学习如何设置课程。这套书2页讲1个知识点,不罗嗦,不空洞,有获得感。付出大于收获,也就是说3分钟看完你会有一个小知识Get的获得感。
b/看语言特色,学会口语讲理论。这个功夫很难得,许老师的文字非常浅白易懂,讲理论也是栩栩如生,因为会讲故事。看这本书有一种对话感,感觉老师就在你对面和你聊天。
好的文字,既有纹理,又不失神采。
好的课堂,既有逻辑,又不乏趣味。
PS:许老师在书的扉页上写“献给女儿三三”,想必是和他女儿也这样讲故事?!如果能活在这样的故事中,也算是无处不在的滋养。故事里有人情,有美,有生活。
PS:腾讯视频上有一段荣哲老师讲课的视频,有兴趣的可以看下。我看了2小时简直停不下来。
三个故事,enjoy:
1.他自己24岁在大学写关于水库的论文,只知道读书上大学,不知道自己兴趣的毕业生,上了一次编剧培训课开始放飞自我。
2.从28min起,用半个小时解读一个经典广告的文学含义,时间/空间/包容/等待/时间与爱。文学是你不知道时不觉得缺,但知道了会加倍丰富你生活的东西。
3.最后讲王湘琦,写小说的人,18年间断最后重拾笔墨的人,里面有人生哪。和纪录片《寻找小糖人》颇有神似。用《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的一句话总结:当你发自内心的想做一件事的时候,周围总总都会为你让路护航。just do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