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急于根据某几个指标的优劣,来分出胜负,而是先看关键的冲突在哪。也就是《兵法》中的“计”——不通盘计算得失,不知道关键的冲突在哪,就可能虽胜犹败,还沾沾自喜。
如果从数据的角度看,这些商业竞争无非在争数据的三个过程:
1. 从无到有
2. 从孤立到关联
3. 从静态到动态
从无到有是最原始的竞争。当时间成为历史,在这些时间里产生的数据也就变成了历史。想瓜分当下的市场,抢占这些历史中的数据是必经之路。棘手的问题是,这些已经成为历史的数据,有些被以很难以使用的方式保存下来,有些则随着时间的消失而一同消失掉了,再也找不回来。因此,至少从数据的角度看,对于历史数据表现的态度和施展的能力,是一款产品、一个项目甚至一家企业获得源源不断的竞争力的根本来源。
或者说个更现实的场景:当你拿着自己的项目找到投资人的时候,他们最看重的也是你对于这些历史数据的态度和做法。而这些历史数据,可能包括了你在学校获得的知识,在之前的工作中获得的经验等等。
但毕竟能接触到初创阶段的人是少数,更多的人是在发展和经营的过程中逐渐加入进来的。因此,这些人面对的就是第二种竞争——从孤立到关联的竞争。这个竞争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数据之间的关联可以是“有向”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关系型数据库中,数据表中存储的并非都是有实际业务意义的数据,其中的一些数据是为了给机器使用的,而不是给用户使用的。比如,我们可能在其中加入了自增的唯一ID作为主键。而这类主键约束,因其成为关联其他数据内容的标识,而又变得异常重要。
有趣的是,对于互联网产品这种,将依赖于计算机系统的线上产品,他们之间的市场竞争,我们可以简单的抽象为争夺这种“唯一ID”的制定权。其实这场争斗由来已久。同行业竞争,最终都会落到这个问题上。微信在聊天工具领域一家独大,接下来的以人为核心的业务,都可能变成“微信登陆”。就拿行业大热而又竞争激烈的共享单车来说,OFO与摩拜两家当初打的不亦乐乎,都有独霸共享单车市场的架势。从业务数据的角度看,不过是最后每辆单车是挂上OFO的ID,还是挂上摩拜的ID而已。直到现在,这两家自己的ID体系,又分别融入了两个不同的、但是规模都更大的ID体系——OFO选了阿里,而摩拜选了腾讯。
再比如,随着“卡”这种东西融入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手中的卡也越攒越多。从公交卡、银行卡,到各种各样的会员卡等等。那些手里拿着一二十张卡片的人不禁会抱怨:怎么就不能都变成一卡通呢?其实去台湾旅行的时候,就深切的体会了,一张悠游卡可以到处刷的便利。但这背后,从数据层面看,卡片的统一也就意味着要推举出一套公认的唯一ID,来关联所有其他账户体系。
且不说这件事在线下做有多难,即使是在互联网主宰的线上环境,想做到这件事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之前也有人做过统一登陆的平台,通过一个“第三方”ID来关联其它所有ID,将自己所有的社交账号,各种网站的登录账号等等,全部绑定到一个平台上;每次登陆都需要调一下这个平台,进行统一的身份认证。但是话说这还是2013年左右的事情了,而且主打场景只是在PC平台。自从移动端代替PC成为人们接入互联网的主要场景,手机号成了天然的主ID,能超过它的也就是身份证号了。
最后一步,当我们在处理历史数据,以及制定数据关联关系,两方面都占有优势的时候,我们也就自然获得了第三方面的权力——生产数据的权力。此时,我们不仅能决定面对数据的态度,决定使用数据的方式,还能决定数据本身。因为,当我们具备了前两项优势之后,相当于我们控制了更底层更基础的数据。这也就意味着,有更多的数据是基于我们的数据而构建出的上层数据。甚至这些数据本身可能并没有实际的“内容”,而只是一些计算逻辑。由此,别人手中的数据就从静态的数据变成了一些动态的数据——会因为我们手中的数据改变而随之改变。
一个市场中,若有一家占领这个先机,这个市场也就难再有名副其实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