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山风物:铜勺和镬戳
有一句俗语“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意思是说一个人不仅工作干得好,家务上也处理得很好。这里的厨房指家务,也包含厨房烧菜、做饭等。说起厨房烧菜、做饭,先说说厨房里的用具。20世纪80年代前,泽雅纸山人家厨房里有很多常用的铜器,如铜勺、镬戳(铜锅铲)、铜脸盆等等。经常用到的便是:铜勺和镬戳。那时候,纸山人做饭、烧菜用的是柴火灶,灶上的铁锅很大,直径有二尺二,烧菜时,在灶洞里用火柴点着木柴,等到铁锅烧热,然后把猪油放到烧热的铁锅里,猪油融化后,在锅里倒入需要烧煮的食物,接下来,用装上木柄的镬戳在铁锅里反复翻炒,铜镬戳碰到铁锅发出“咕、咕”的声音,等食物翻炒得差不多时,用铜勺舀水倒进锅里。烧熟起锅了,再一次用到铜勺和镬戳。所以说,纸山人的厨房里,铜勺舀汤,镬戳炒菜,一日三餐必不可少。纸山人家用的铜器,都是由铜匠师傅手工浇铸的,浇铸铜勺、镬戳等比较小的用具,称为“打小铁”, 铜匠师傅也称“打小铁老司”。泽雅纸山跟青田“大岭后”等地邻近,因此,很多的“打小铁老司”都是青田“大岭后”人,他们挑着“打小铁”的担子从青田翻山越岭过来,沿路走村穿巷,边走边不停地吆喝着:“浇铜勺、镬戳哎——”。声音拉开好长。需要加工铜勺、镬戳的纸山人听到吆喝,立即出来叫住“打小铁”老司。老司放下担子等人拿来废铜,就开始生炉子,炉子点着后,立即拉风箱添木炭,风箱“噼啪、噼啪”作响,小炉内呼呼直冒火苗,“打小铁”老司熟练地将碎铜一块块夹入火炉里,碎铜在高温下慢慢融化,待全部融完,将沸腾的铜水倒入模具,片刻之后,再将一勺清水注入模具,只听“嗤啦”一声,模具内冒出一股白色的水雾。稍后,慢慢地打开模具,铜勺或镬戳就浇铸好了。铜勺圆形,直径约7至8厘米,凹进出的深度约5 厘米,边沿也有2 毫米厚,适合盛汤类的食物,如稀饭。纸山有一句俚语“铜勺弗怕白粥烫”,刚烧好的粥,滚烫滚烫的,别的盛器可能不好盛,但铜勺厚,它一伸进锅里,满满的一勺即刻打上来了。俚语“铜勺弗怕白粥烫”引申为一个人“随便谁在背后或者当面怎么议论他,他都不怕”,也有拿纸山的土话来说,这个人的“皮很厚”,不怕别人笑话他。镬戳能翻炒食物,但不像我们现在用的不锈钢锅铲,铜镬戳有凹度,也可以盛少量的水或汤,翻炒食物,如果只是用到少量的水和汤,镬戳一舀,非常方便,就不用再“麻烦”铜勺了。泽雅纸山有一道农家菜叫“生炒粉干”,边用镬戳将粉干生炒,边上油、加酒,加水、一只镬戳,“一气呵成”。说到这里,我想起小时候有一次帮母亲炒粉干,我拿着镬戳一直在锅里翻炒,没及时倒酒,把粉干都烧焦了。母亲用纸山人的俗语说我“手垂垂啦其娒妈的脚恁”,意思是说我炒粉干时,动作不灵活,结果“好囡儿嫁烂头了”,把好吃的食物烧坏了。20世纪90年代开始,纸山人家里用的铜器逐渐减少,厨房里的铜勺、镬戳换成了木制、竹制和不锈钢制品,到了21世纪,一些材料更环保、更有益身体健康的用具出现在纸山人家的厨房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纸山人的生活质量也在不断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