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家有句俗话,“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指女儿出嫁了,就成了别人家的人。但如今却成了借钱这件事的真实写照,“好借好还,再借不难”一直是外借财物的金科玉律,一旦违反了这个定律,那就得惹人厌,讨人嫌。
小张大学毕业五年了,目前在一家公司混的不咸不淡,有一天,接了一个电话,聊了半天才知道是自己的大学同学,而且平时和这个同学的关系也一般,对方套了会近乎,然后就说最近刚失业,一个月还没找到工作,因为有房贷的压力,所以有点周转不过来,想跟小张借两千块钱。按理说,小张和这个同学也不熟,可以随便找个借口不借钱,但是两千块钱,说多不多,说少不少,对于一个毕业五年的本科生来说,貌似是可以拿得出手的,再加上过一个月还有同学聚会,小张也不好意思拒绝,怕到时候面子上过不去,再不熟,毕竟也是自己的大学同学,就借了。对方信誓旦旦的说一个月内肯定还,小张也安心了。
然而,一个月很已快过去了,也没见那个同学来电话,小张心想,这肯定是忘了吧,没事,不久就会记起来的,然后又一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消息,小张有点坐不住了,但是还是没好意思直接打电话要钱,于是就在大学同学的QQ群里旁敲侧击了一下。但人家依旧不领情,小张又想,会不会是他出了什么意外,或是还没找到工作,于是忍不住打了电话,结果对方说工作找的还不错,和小张没聊了十分钟,就找了个借口说正在忙就挂了。压根没提还钱的事。后来,小张也因为工作繁忙就把这事扔在一边了,转眼一年多就过去了,偶尔一天,小张才想起这同学借钱的事,就去打电话,结果电话已经停机了,去群里问别的同学,大家都说几个月都没有这个同学的消息了。小张只有自认倒霉,发誓再也不借钱给别人了。虽然两千块钱不多,但蚊子小也是肉啊。
其实这种事,也不单单是明面上借出去的钱,也包括生活中各种琐事中的财物纠葛。
小李是一名工作在一线城市的白领,因为离家比较远,平时上班,就在公司和同事们一起吃饭,在没有外卖软件的前几年,一般都是出去吃,各付各的钱,也就相安无事。但随着手机外卖软件的兴起,和各种优惠幅度的增加,公司的同事们已经习惯用软件叫外卖,因为外卖软件上普遍有“满几十减多少”的优惠,所以大家一般都是凑单叫外卖,结果小李因为人比较热心,大家都愿意在他的手机上点外卖,开始几次还行,点完餐,大家就都把钱给了,但日子长了,一来二去,慢慢就有同事忘记了还钱这回事,当然也不是故意的。而小张脸皮又比较薄,不好意思因为十几块钱和同事去要。然而后来小张越来越觉得不对了,因为开始十几块钱,但时间久了,十几块就成了几十块,几百块,小张本来也不富裕,后来干脆自认倒霉,就再也不从手机上点餐了,自己出去吃饭,也不会去为了节省外卖软件上的几块钱。然而事情虽然以这种方式解决了,但是同事间的隔阂却慢慢就形成了。
其实有时候想想国外的AA制是一个多么优良的习惯,而中国人的讲义气,讲面子,往往自己酿成的苦果得自己去咽。借钱也不只只不熟悉的朋友,即便是有血缘关系的亲戚朋友,也会有比较尴尬的烦恼,相信体验过的朋友最清楚。所以我们在借钱给别人的时候,首先要想清楚,如果这钱没了,自己会不会不开心,会不会影响生活,当然如果你抱着是义务捐赠,乐于助人,对方还了更好,不还就当是自己做了件善事的想法去想这件事,就不必介怀了,但往往对方并不觉得自己欠了你的钱,也就是无意或是有意的忘记了这件事,那么你就只能感叹人心不古了。
针对解决解决办法,本人提出一枚it男的思路。
第一,呼吁某些支出软件,例如外卖软件,增加订单共享功能,并可以录入叫餐人员的支出,这样在下次点外卖的时候,可以一目了然上一单的财务情况。
第二,借钱前,要想清楚借钱的对象,是不是很可靠,有没有以往借钱不还的经历,这个其实不用怎么费心去想,一般向你借钱的人,或多或少都是认识的人,从平时的性格和为人处理的方式,大概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行特点。
第三,既然木已成舟,钱已经借出去了,而且期限已经到了自己的心理底线,那么就要想想催债的方式,初级的催债方式就是直接索要,然而这种方式在中国人的观念里,会破坏掉已有的信赖关系,当然直接索要的方式也有很多种,短信,微信,或是直接打电话,用词也要讲究,委婉含蓄,旁敲侧击,还是直接了当,这就要看你的性格了。高级点的催债方式就是装傻,比如这样说:对了,某某某,我上次是不是有借钱给你啊,我都忘记了。吧啦巴拉。。。。哦,我借给你多少啊?怎么一点都想不起来了,如果对方说:没有啊。那你就只能再进一步说出具体因为什么借钱给他,然后如果对方没有失忆的话,应该会有点表示吧。
网络上有句话:要想和一个人绝交,就和他借钱,当然反过来也成立,要想一直牵挂一个人,就借钱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