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未见的王大哥专程载我去他的家乡考古,在大同古镇与当地作家“兰花村”汇合,沿蜿蜒山路向孔家山方向进发。
王大哥在邛崃专门承办酒席,这次回家看望老母亲,给老母亲买了条大鲤鱼、一些新鲜蔬果和一个小木甑,看得出王大哥比较孝顺。
路上,兰花村讲,我们上次去竹瓦庵田野调查,在孔山村村委会见到那个白云院记事碑,他又专门去了一次,将记事碑内容抄录下来,回家仔细研究,发现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原来,竹瓦庵前身,当地人口口相传的“白银寺”,其实是“白云寺”,清代中期才改为“竹瓦庵”……碑文还提到南北朝西梁皇帝到大同古镇观三教三堂三塔三宝三洞后修白云院一事……
雨后天晴,道路还是有些湿滑。车子从乡道拐入村道,路面仅有三米,转弯下坡,王大哥轻车熟路,我却惊出一身冷汗,稍有疏忽,车子倾刻冲下悬崖,我暗自打下主意:返程坚决步行上山。
王大哥的老屋仅有三间,却颇有些来历:它和周围几个小院落同属”先家大院”。小院落有些破败,板壁上的异形花窗、屋檐下的踏脚石、院内放置花盆的石墩……在诉说着先家大院那段远去的岁月。
王大哥伯父介绍,先氏大院建于清代,建成后在方圆几十里名声显赫,除修建有三进院落的四合院外,先氏尚有田产山林数百亩。一条先氏捐修的茶马古道从院门外通往大邑三坝、新场等地。在古道旁,一棵围径六米多的酸枣子树,满树沧桑,见证了古道曾经的繁华。
王大哥补充,他家祖屋有一间是解放后分得,另两间是六七十年代向集体购买,都是先家大院一部份。
先氏家族兄弟几人非常团结,每户均有四五十人而不分家。先家大院曾引来大同及石坡,三坝河等地土匪偷袭。为防止匪患,先家大院主人利用当地泥土石块筑石为墙,把大院围了起来。后来,又筑第二道墙、第三道墙把大院围的严严实实。
据说第三道墙离大院有两三里路距离,墙高丈余,墙上有长工守护,每有土匪来袭,便敲锣打鼓报信,先氏族人全民皆兵,均拿上武器上墙御匪。如是几次,土匪始终攻不下先家大院……
沿茶马古道石板路向后山进发,还能看到土墙的残垣断壁,让人唏嘘不已……在及腰草丛荊棘中穿行十多分钟,来到,半山腰有处古迹。兴宝庵仅有新建一屋,乃当地人捐钱所建,屋内供有几尊泥塑菩萨。兴宝庵四周均为平整田块,种有农作物。雕花石香炉、石盆、石头柱础满地皆是,想来,这些田地应为当年寺庙大殿之所。
正失望间,兰花村大呼有重大发现。原来,他发现夹在墙砖中的一块记事碑,碑文尚清晰可见:“……自唐宋始……至明崇祯……遭献贼兵焚……”记事碑落款为大清嘉庆二十五年。
在大同古镇走访古迹,听到最多的便是张献忠在大同烧寺庙,掠庙产之说。当时将信将疑……今在这荒凉兴宝庵意外发现这通红砂石记事碑,碑文说明,兴宝庵被毁后,从乾隆开始修建至嘉庆二十五年完工,当属大同田野调查之重大发现,其重要意义不亚于竹瓦庵那通记事碑。
王大哥说,他小时候放牛回家,会从寺庙前地头一尊弥乐佛前经过,石佛雕刻精美,笑态可掬,可惜后来不知所终了……站在山坡上,仿佛听到客商马帮正从此段山梁经过。岁月悠长,马蹄声声早已消失在历史烟尘中,留给我们的惟有几声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