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只有26天就结束了,我想最后这一个月我的主题是:允许自己停下来。
回顾这一年,从开始写作到坚持日更,再到现在争取一周写一篇读书笔记。以前每天不写上千字总觉得缺了什么,其实坚持写一定是没错的,因为输出倒逼输入我确实强制性的看了很多书,但是如果仅仅是为了写而看,也容易陷入更追求结果不注重过程的误区里。
当我允许自己停下来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的节奏慢一点,看书的心也更静了。周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比较忙,所以我更多的是在听书,周末会集中的看,然后写。
值得开心的是,高中时代对我影响很大的语文老师给我留言,说我的每一篇她都有读,并且询问我关于选书的技巧。
所以这一篇写一写关于选书。
我不记得在哪里看过一个说法,大概意思是读书是这个世界上成本最低的事情了,因为也许你只需要两杯奶茶的钱,就能买到一个作者一段时间的积累和沉淀,甚至是他毕生的心血。
选书和其他商品是一样的,按需购买是最基本的原则。因为大部分时候我们会因为商家的满减和优惠政策,去凑单买一些书,我的个人经验来说,需求之外的凑单书很少有非常实用的。
首先从需求内容出发,打个比方如果想了解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就可以输入关键词搜索书籍,那在这么多的推荐里怎么找到适合自己的呢?我觉得一方面看作者,国外的心理名家荣格、马斯洛、皮亚杰等等,他们的作品都是经典;另一方面就是再细化自己的需求,如果没有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基础,一下子去读理论性很强的原著是有一定难度的,那就可以选择一些关于有趣的心理学小知识之类的比较轻松的书籍,然后再从心理学教科书开始学起。
再举个例子,比如我想了解王阳明,一开始我买的是百家讲坛的《传奇王阳明》,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故事性又很强,而作者董平也是也是宋明理学研究的专家;然后可以看名家对王阳明的解读,但是在这里也要注意,比如我就买到过一个不熟悉的作者讲读王阳明,内容不但没有深度,而且满篇的成功励志学。现在我在读樊登推荐的《王阳明大传》,作者是日本的冈田武彦,他研究阳明心学,亲访和阳明先生相关的八个省区,这套书也是他晚年所有的心血。
其次是看作者,选书之前先去了解一下作者在这个领域的影响力和专业度,现在出书的门槛比以前低了,所以一定要谨慎的选择作者;看作者还有另一个层面的含义,那就是看你喜欢的作者反复提到的作品或者作家,比如从蔡骏那里了解到斯蒂芬金,从七堇年的书里读到到简桢,从简·尼尔森看到鲁道夫。这种跳级“追星”,一般来说品质都很高。
再次就是看推荐和书评,但是这里也有一个需要我们去分辨的地方,就是现在很多公众号或者网页上的书评为了卖书而夸大宣传,所以我们一定要客观辩证的去看,比如有一次我看到了一套关于古诗词大语文的书,评价相当高,基本上孩子读了以后,整个诗词的历史脉络和背景知识都能掌握了,我也跟风买了起来。可是拿到手才发现,虽然它是按照历史线排列的古诗,但是很多诗相对生僻,而且里面关于历史人物和背景的拓展非常粗略,要想精读还是要靠自己去钻研。
现在书的书腰上都会有各种名家推荐,据了解名家推荐费并不低,而且很多名家碍于面子也会被动的推荐,近几年最容易看到樊登的推荐,他本人也说过推荐一本书是很难的,他也拒绝过很多书推的邀请,所以名家推荐也要理性看待。
然后就是利用精准的大数据推送,在当当网每一本书的详情页都会有相关类书籍的推荐,最近在读的书里也反复提到了“心流、疏离”等等,我也会顺着这个数据去找源头。
最后说一下我走过的弯路吧,除了上面提到的为了满减凑单而买的书,盲目跟风买的书,到现在还安静的在书架上。还有就是一定要看仔细,有一次我把xx主编看成了xx著,一字之差内容就相差千里;还有就是不要超前屯书,这一点是从孩子的角度来说,因为我提前买了一些现在豆豆没法读下来的英文书,一直放着,我想到他能读的时候,也许已经没有新鲜感和兴趣了。
在2020年的尾巴,允许自己停一停,阅读、内省、写作,希望大家都在其中找到自己内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