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在她的《童年的秘密》一书的第一部分“精神的胚胎”的第一小节“儿童的世纪”中提出“今天的世界,倘若缺少了对儿童生活的研究,无论是医学、哲学、社会学还是任何一门学科,都难以取得长足的进步。”毋庸置疑,今天看来是无比正确。
她说,“我们要意识到,但凡探讨人性问题,`童年’是永远绕不开的话题”。蒙台梭利认为,“儿童之精神——而非生理意义上的儿童之肉身,主宰人类发展,推动人类进步,或许还能将人类文明推向更高的层次”。“如今人们已经意识到,无论是生理疾病还是心理疾病,都有必要追溯童年往事,由于孩童时期遭受创伤而导致的疾病,是最严重、最难治愈的。因此,俗话说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并非妄谈”。万事皆有因,万法皆有理,而这种治病的“因”与“理”似乎与中医的“治标”有点相似,但比之“标”更深入,更有理,它追寻的是精神层面的“标”。
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一书中,向我们揭示了“儿童学”的根基——儿童的世界中蕴含生命的秘密,它能够揭开人性的谜团,以未知的力量解决成年人遭遇的自身或社会的难题。
她说,“精神分析得出的其中一项惊人发现,就是精神疾病的发作可以追溯到一个人的婴儿时期。幼儿遭受的痛苦会隐藏在潜意识之中,直到某一时刻受到刺激而被唤醒”。书中指出,“童年时期遭受的心灵创伤是持久而缓慢的,但人们往往意识不到,这些痛苦的经历就是成年之后精神疾病的真正病因。童年时期遭受的伤害大多归咎于成年人以权威者的身份对儿童本能进行的压迫,因此,跟孩子关系最为密切的人往往脱不了干系,比如母亲”。这话如醒世之钟声,看了会让多少人惊醒,会让多少母亲难受而震惊,但是她的本意是希望人们警醒,从而思考,改变,更好地爱自己的孩子。因为,在她的心里,孩子就是天使。
蒙台梭利认为,针对儿童生理疾病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整个社会对儿童的身体健康也更加关注,但儿童的心理健康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她提出,对于儿童,最好的研究方法并非精神分析,而是仔细观察,观察儿童在社会中的存在。
《童年的秘密》一书中指出,“没有人描述过儿童在感知世界时所遇到的障碍,没有人描述过儿童在比他强大却不理解他的监护人面前所感受到的压抑,更没有人描述过儿童稚嫩的心灵所遭遇的不为人知的苦楚”,她说“这份痛苦造成了潜意识之中的自卑感和挫败感,使得儿童的成长偏离了正常的轨道”。
她认为,“儿童学”可以为受伤的幼小的心灵包扎伤口,帮助他们回归正常的生活、接受应有的教育,因为它的目标是揭晓人们尚未熟知的儿童的心理活动,促使成年人改变根植于潜意识之中的对待儿童的错误态度。
——学习《童年的秘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