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2年,80后、90后纷纷创业。在全民创业的当下,见面不聊几句垂直领域、A轮融资、用户痛点这些词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
创业在一切不确定性中找到一条新路,考量你是否有足够的冒险精神,是否有一波all in的气魄,是否有选一条未知之路的决断。
年轻朋友问得最多的问题也与此有关:大公司、中等公司、创业公司,怎么选?
有的也不交代自己的背景、特长和未来的愿景。只简单说:现在我有A和B两个选择,你看,选哪个好?
1
我毕业后进了大型国企,大公司的好处是不需要操心其他部分的事,只需要安心工作。
随之而来的是长时间的封闭后,除了日常简单的工作,什么都懒得想,什么新技能都不会,能力退化。由于大公司的福利保障好,有安全感,不落后不犯错,不会出大问题。做得好也会内部逐渐升级,但职场的天花板是明显的。
根据李开复的说法,40%的时间用在学专业的知识,其它的时间用在开会、跨部门交流,还有公司运营的各种损耗,以及办公室政治和八卦,这些时间占去了60%。
我有两条路径可选,一是在大机构里没紧迫感地按部就班。二是主动迎接更大挑战,让自己具备更大的视野,升职加薪并不遥远,更重要的是借助大公司的平台积累人脉。
2
同学A毕业后去纸媒工作。这家都市报人员结构老化,三分之一是公司成立之初的老员工,个人能力堪忧;三分之一是关系户,干活少拿钱多;剩下三分之一是学校招来的新人,收入最少干活最多。
这样的中等公司人际关系相对复杂,一方面,“人治”的成分大,工作的顺利程度与升职有时只取决于领导的个人喜好;另一方面,规章制度陈旧、管理流程烦琐,正常休假盖章和报销要看办公室人员的脸色。
这份工作的优点是工作时间灵活,不必坐班,接触的是她真正喜欢的文化领域的知名作家、学者。缺点是收放下滑,不随资历而增加。10年前记者的月薪几千块,现在还是几千块。
同学A也有两条路可选,一是混吃等死,喝茶看报,用虚假的满足感麻痹自己。二是不计个人得失积极工作的同时,利用资源和人脉形成自己 核心竞争力,尝试转型为内容提供者。
3
朋友B毕业于名校,在腾讯待了一段时间后降薪投身创业公司,拿了期权。在大公司里,他觉得自己只能是一颗螺丝钉,每天做着自己领域里相当具体的工作,对于整个公司体系并不了解。李开复曾表示,自己过去工作的公司,3个工程师的工作就是把一个按钮写好,公司不希望写按钮的人看到后台、客服、销售、市场。
而到了创业公司,很多事没有前例,要自己摸索中、失败中前进。
单就近一年的收入而言,无法和之前相比,而他投身的行业以及整个公司的存活,没人可以预知。
朋友B的两路径,一是创业公司有可能经营不善,加上大环境资本寒冬,公司倒闭或被裁员。二是积极学习,很多时候直接领导就是大公司挖来的,可以直接跟他学习,这在以前的大公司里是不能想的,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公司一日千里,自己成为CEO。
其实,没有所谓完美的选择,而是看选择之后做了什么。所谓完美方案并不存在,但一定存在相对比较好的选择。要为自己设定一些基本原则。
在做出选择前,总会有“过来人”告诫你这个选择要面临的困难。你去大公司,他们说学不到一技之长,无法在体制外生存;你去中等公司,他们说这是夕阳产业,公司规模不大,没有全球化视野;你去创业公司,他们说不稳定,说不定哪天就失业了。
马云说:“只有看到最艰难的东西,你依旧客观冷静地保持乐观,这是对的。如果你没看到未来的困难在哪里,你的乐观是盲目的。”
我恰恰觉得这是最好的时代。往回5年10年,个体很难有机会选择生活,我们习惯了被人领导、被 人推着往前走、被集体暗示着从众。
而现在,年轻人可以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在家办公的自由职业也不再被视为失业。
职场不再是一条单项赛道,你也不再需要一条画好斑马线的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