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有关茶叶立法可分贡、官、商三类。贡茶,上用也;官茶,储边易马;商茶,给引征课。贡茶,用的是芽茶,自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已由安化岁贡。官、商茶为粗茶。明代对私茶入番的立法非常严格,洪武初年已规定“令商人于产茶地买茶,纳钱请引...别置由贴给之。无由、引及茶引相离者,...称较茶引不相当,即为私茶。凡犯私荼者、与私盐同罪。私茶出境、与关隘不稽者、立论死。”。可见明代茶法之严,不但贩运私茶出境者死,连守备关口渎职者亦死。这也反映出走私茶叶的巨大利润。
那么安化黑茶凭空出世横扫汉、川茶的原因是什么呢?很简单,就落在一个“利”字上。记得马克思说过那么句话,大意是“当利润达到10%时,便有人蠢蠢欲动;当利润达到50%的时候,有人敢于铤而走险;当利润达到100%时,他们敢于践踏人间一切法律;而当利润达到300%时,甚至连上绞刑架都毫不畏惧。”
《安化县志》对安化茶叶资源的描述是:“山崖水畔,不种自生,”,“崖谷间生殖无几,唯茶甲诸州县。不仅茶多,且质优”。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下,对市场信息嗅觉敏锐的山西茶商把脑袋往裤腰上一掖,翻山越岭跑到安化来,与占有得天独厚产地优势的聪明的安化人一拍即合,开始仿制四川乌茶。这个历史节点大家一定要记住,这是真正意义上人为主动探索黑茶类发酵、制作技术的开端,且在安化成功。于是,大批的廉价安化黑茶开始从这里私运,出湘入川,冒充川、汉一带的茶销往边疆以牟暴利。去安化旅游,可以到江南镇中洞村黄花溪与新化县沿溪交汇处的古迹缘奇桥看看,这里就是当年山西茶商从四川越境走私茶叶所走辰酉古道的必经之所。他们来安化当时的行话叫做“进山”,进山后,就住在资江沿岸的江南、边江、小淹东坪、酉州、黄沙坪一带。明朝林之兰辑录的《明禁碑录》把晋商叫做川商,就是因为晋商把四川作为安化茶叶运输的中转站。晋、陕二省茶商从四川越境湖南私贩安化黑茶,一条路沿安化船载入资水,经益阳,进洞庭湖,过长江,到达湖北荆州卸船,就地加工黑毛茶,然后再由此走陆路入四川。一条路走辰酉古道,经新化、怀化辰溪、由酉阳进入四川。
就当时来说,走私安化黑茶利润有多大?安化黑茶相比汉、川官茶又有多么招人待见呢?咱们看看历史上由安化黑茶引发的两件事就知道了。
明太祖朱元璋有个女儿叫安庆公主,是朱元璋与马皇后嫡出。欧阳伦,进士出身,娶安庆公主为妻,官至都尉。曾“奉使至川、陕”,其时“数遣私人贩茶出境”,从中牟取暴利。沿途官员惧其势力,都装聋作哑,没有敢过问的。也算这位驸马爷倒霉,偏就遇到了一位不听邪的。有一次他私贩数十车安化黑茶出境,被一位耿直的巡检官吏阻行,欧阳伦气急败坏,竟然动手将巡检官吏狠狠地打了一顿。吏不堪其辱,向朝廷报告。朱元璋大怒,将欧阳伦赐死。明太祖洪武年间,茶叶120斤可换上等好马一匹。明万历年间,上等好马一匹换茶三十篦,中等二十,下等十五。可见明代贩运安化私茶的利润之高,连锦衣玉食的当朝驸马都不惜铤而走险。
在那时候,少数民族贵族饮用的茶叶主要由明政府拨赐。《明会典·茶课》上记载过这么一件事:“弘治三年(1490年)....令今后进贡蕃僧该赏食茶....不许于湖广等处收买私茶,违者尽数入官。”.相比汉、川一带的茶,安化黑茶滋味醇和厚重,竟然让西藏刺嘛朝贡回藏时,不用朝廷拨赐的四川乌茶,专门跑到湖广去非法收购湖南安化黑茶。安化黑茶的美味可窥一斑。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版权声明:本文为简书作者“耕而陶的茶”原创撰写,欢迎博友在简书上转发,交流茶知识。
但,任何单位、媒体、个人未经允许不得复制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