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家》的影评都发了很长时间了,在知乎上还几乎天天有人评论,一半人是在吵架,觉得很无聊,不想再回复了。反而是豆瓣上,阅读量不低,但没有一个人谩骂,反而有收藏的。第一次觉得豆瓣上毕竟懂电影的人多一点。
以前不喜欢豆瓣,觉得有点酸,所以虽然开了电影公众号,上豆瓣还是不多。知乎我以前是喜欢的,我喜欢专业的东西,认为上知乎的多是理性的人。也许是我的错觉。
我写的《何以为家》的影评是一篇很一般的影评,不是我自己心爱的,也不是觉得没写好的,就是一篇普通的文章,我写了大把的文章,有些自己都不记得了。过去了那么久的一篇普通文章,天天有人来质疑莫名其妙的事情。烦不胜烦。
我写《何以为家》影评的时候影片是扒了四遍的,但写完就不想再理了,这部影片我认为不值得一看再看,如果是《美国往事》,没事儿了就可以再看一遍。影片中有些细节我已经开始遗忘,因为有几个人不断纠缠,今天本来想是不是再看一遍影片把所有的细节全写下来回复一下,回来想想还是算了,何必浪费这个时间呢,其实原文和我后来的一些回复他们都没仔细看,我再写一篇细节可能会引起更多口水。
质疑最多的是小男孩子赞恩到底是黎巴内人还叙利亚难民。电影中其实没有直接给出来,影片结尾说的是小演员本身是叙利亚难民。我分析了很多细节,认为应该是黎巴嫩本地人。比如在法庭上,如果赞恩是难民,律师何必说赞恩出生时没被登记,也从未在国家登记过?直接说他是难民没有身份不就完了。类似的细节有不少。何况影片中卖纸巾的小女孩和年轻的黑人母亲都直接给出了身份,是来自哪个国家的难民,如果赞恩一家也是难民,导演为什么不直接给出来?我还问了好多人,回答也是什么都有。
起码说明,导演并没有明确给出来身份,为什么呢?
其实如果赞恩一家真是难民身份,影片本身等于就是写难民的生活了,那意义就更低了,难民的生活报道早就铺天盖地了,可能我看这方面的报道比较多,影片的内容完全没有超出我之前的认知。
而且这点并不是我影评的重点,不知道为什么总有人看文章抓不住重心。
最烦的几个评论是这种风格:这部电影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难道还不值10分?作者博眼球,拿这影片出来 炒作真冷血。影片中的人生活在那样一个连活着都需要勇气的社会,你那点不满还需要拿出来说吗?看完自己有感想就行了,偏要拿出来这样那样分析一波评分什么的有意思吗?作者心里没货。作者自己没看明白,一通在这里乱扯……
连基本的逻辑都没有,有些人真是自己心里有什么,就看到什么。还有些人好像不知道该如何好好说话,一张口就阴阳怪气的。这些居然是知乎上的。知乎现在的流量是真的大了,我发在知乎的文章比头条上的阅读量还高。也难免鱼龙混杂了。
有一个人阴阳怪气地说了一点基本的常识,然后说估计我也不知道,还是多看点时事新闻,再来写此类大时代背景的电影。我该说什么好呢,电影才是我的业余爱好,我的专业领域就是政经,做了很多年政经新闻,我写影评的最大优势,就是能看到时代大背景,比如写美国往事,我大概是唯一提到导演选的三个年份的背景意义。
乱七八糟地写了这么多,因为打字快,哈哈。主要是自我排解一下,理性上,我知道没必要理,但看到那么多无理指责甚至谩骂,心里总是不舒服,大概是我的修为不够,做不到完全不被影响。最近两个多月才开始在网上发东西,还不太习惯这类评论,写出来是一个情绪的出口。也是提醒自己,以后不要再理这类评论了。
还好的是,在收到这么多莫名其妙评论的同时,还收到好几个影评专栏的约稿。也许是我自己的问题,我太习惯好好讨论问题了,对那些不良评论给予了太多关注,其实他们占的比例也没那么高。从此后,不再理那些脑子一团浆糊的人的评论了,立贴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