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没有接触或者进行过以阅读为主题的读书活动,我想你大约是不认同我的标题的。今年四月,我开启了自己的每周一书的阅读,同期加入一写作社群,希望借他律让自己在每周一书的基础上也能每周一输出,输出自己的阅读收获。随着践行深入,越来越觉得自己需要系统学习下阅读的技巧等,以辅助阅读学习;因此在六月下旬开启了以“阅读”为主题的读书,这是我的第一份主题阅读。到今天,虽然未全部阅完原定的关于阅读的相关书籍,但却基本形成了自己的阅读观,达成主题阅读的初衷;汇总整理本文,希望也能给阅文的你一点启发。而需要声明的是,本文观点仅适用于致用类书籍的阅读,不适用虚构类的小说故事型书籍的阅读。
关于阅读主题,手边的书有:《高效能阅读》、《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沟通圣经,听说读写全方位沟通技巧》、《实用性阅读指南》、《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样读书就够了》等,近期主要阅读的是前四本,而我的阅读观,既来源于这些书籍,也有零星的其他阅读,以及以前曾经参加的拆书活动、《跃迁》共读、《意志力》共读活动等。说这么多,是想阐述一个观点,没有什么一蹴而就的阅读观,从来都是实践中提炼、迭代而来的,我如是,你也一样。
一、阅读范式
百度了下,范式是份科学学概念,是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不知哪里获得的认知,我认为阅读需要一份范式,清晰明确的个人行动规范,利于执行。
范式一:阅读时间及节奏。每周一至周五晨起约一个小时的阅读时长,以阅读后写出一张A4笔记为完成标准;一般在写完昨日KPT日记后、在晨练keep打卡前,通常锁定晨起5:30-6:30的时段最佳。周六晨起为一周小结日,周日为休息缓冲跑步日。在晨起外的其他时间里,若有空暇,可以考虑再一个小时写出第二张A4纸,但一般一日不做第三张阅读A4,实践过一次,发现易有力竭感,不利于长期践行。
范式二:正念练习和正计时。来源于近期古典老师发起的深潜活动,在每一次的阅读开始前,进行三次深呼吸集中注意力、按下计时器后才开始阅读。因刚开始,正念练习还未形成习惯,列入范式利于自己牢记。计时器则只做正向计时,新购的计时器方便抬头可见,只是为了增加阅读的主动性,增强时间的主动意识,确保阅读过程中保持适度紧张、注意力集中、更高效而设置。
范式三:不动笔墨不读书,延用红蓝黑三色水笔和铅笔。铅笔适用于书本上的涂涂划划、随感等,主要包括字句划线、关键词标记三角形、段落打钩、摘抄句打圈、拍照处大括号等标记。水笔用于A4笔记:黑笔作回忆式笔记、摘录笔记;蓝笔作原文字句摘抄;红笔作行动方案整理。
二、怎么读
明确了阅读范式,形式与仪式感都有了,步入实际书本的阅读;以下主要围绕阅读目的、从阅读实操的顺序、步骤来详解之。
(一)纵览
拿到一本书,先阅封面、封底、腰封、前言、后记、CIP数据,这约是实体店选书的步骤了,几分钟了解整书概况。然后重点阅读目录,有必要的阅读首章,目的是确认全书的书写逻辑、结构,明确后续阅读章节的顺序,做好精读、略读的区分。
《沟通圣经》里,将阅读内容的优先级分成三类:必要的精华内容要优先精读、有用的可以以后抽空读、不重要的可以不读。对于我,很难做到抽空读与不读,一贯的通读做法根深蒂固,一时半会难改。我认同一本书的出版,必定凝聚了作家当时所有的认知,有着其严密的书写逻辑和结构,而这必定需要通过通读全书来获知。但考虑具体阅读时的目的、难易、个人兴趣点等,我的做法是依然通读全书,但不按作者的书写顺序。
纵览前,先明确自己阅读此书的目的,这一步骤一般在购书时已基本有概念了,而通过纵览进一步明确。围绕着阅读目的,纵览要完成三件事:一是确认作家的书写逻辑和结构;二是根据阅读目的,找出自己的读书逻辑;三是明确各章节的阅读顺序,一般先精读重点,再泛读相关,最后边角料略读。在这过程中,尝试进一步明确提出自己的问题,带着问题去读书;若能尝试着先行解答自己的问题,再与书中观点对照、比较优劣,那就更能领会作者意图,也让阅读成效最大化。
而作为主题阅读,则也可以根据前后几本书的相关性,进行类似的总体安排,还说《沟通圣经》,将来我仍会进行通读,但本文书写时,我只阅了这书的第12、13章。
总体来说,纵览其实是一种大局观,是份战略性的阅读指导,无论是读书,还是读公众号文章或者工作类文档,因为目的明确,胸有沟壑,所以读起来更从容,不会有索然无味感,更不会出现读不下去的情况。
(二)章节阅读
开始章节阅读时,第一步是对整章的概览,其实有着与全书纵览类似的效果,只是范围缩小至章节,通过概览了解整章结构,明晰细读段落,基本在一两分钟内可完成。而具体阅读时则区分为略读与精读之别。
1.略读
《高效能阅读》里提到速读技巧的“黑体字读书法”,即只要阅读“标题+黑体字”就能迅速读完一本书。
《沟通圣经》里有“七条略读规则”,即以最快的速度、不停顿地阅读标题、目录和总结,包括篇章的首段、其他段的第一句、结尾的两三段等,再辅以逻辑串联起来,就可以初略掌握章节大意。
阅读,忌讳从头到尾只是通读,更忌讳用一样的阅读速度去读不同的内容,在几本书里都有这份类同的观点。我曾经只是通读,即便读不下去了,也硬逼着自己从头至尾;这后果就是读完一本,要过许久才会去读下一本,而且几乎没什么收益。这几年虽然不再是这样,但回头依旧觉得若能更早些开启自己的阅读技术学习,会无形中节省出自己巨大的精力和能量。曾经那本很经典的《如何阅读一本书》就是这么啃下来的;类似这样的相对枯燥的书籍,建议还是做主题阅读,由浅入深,对阅读技术多些感性认知后再行阅读更合适些。
“略读两三遍的效果大于通读一遍”、“不同的内容使用不同的阅读速度”,这些理念的更新刷新了我的阅读认知,但知易行难。对于一些只需略读的章节,我可以在纵览、概览时就分辨出来,但真正按速读法、略读规则去尝试,却往往失败;总是会有忍不住刷完全书的想法,很难做到跳读等。初期尝试偶有成功,也总是会留下这本书未读完,留待后续再通读的感觉。曾经想过放弃速读,但书越读越多,却仍是感知存在通读浪费的问题。所以后续还将继续尝试速读,将来有机会也会考虑再参加一些速读课程,扩大自己眼睛的“辨识广度”,提升体验。一段时期后若最终确认不合适,到时再考虑放弃速读。
2.精读
精读约是《如何阅读一本书》里的分析阅读了,略读、略读里跳过的案例、不停顿等,这里就需要细细研读、反复研究案例、反复回顾阅读;甚至由此及彼,查经论典,翻阅相关书籍,以找寻答案。
对于精读,我们是不陌生的,从小到大的语文课里我们学得大约就是这一块内容,一整个学期就学一本薄薄教材里的课本,从字、词、句到段、篇、章,精读的内涵也集中体现于读书笔记。
因为曾习得“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我已渐渐喜欢在书本中写写画画,做做摘抄笔记等,更因此自觉能有效聚集自己的注意力,而觉得收益甚大。这一期主题阅读中,书上有第一遍通读以折页、贴纸标记等方式暂不笔记的说法,仔仔想想不适用于我。初阅的感受若不及时记录、随手写下,再阅多半是飞了;而折页的做法不利于保存书,这也是源于自己从小珍惜书本、保持书本敬畏心的习惯;还有贴纸的做法值得借鉴,但多一份工具无形中会浪费时间与注意力,还是放弃不用了。
因此,我的第一遍阅读只动铅笔,也只在书上写划;使用铅笔是爱护书,也是方便以后再读时不至于被有色笔覆盖住书本原有的内容。第二遍阅读才动用三色水笔进行A4笔记归纳整理。而精读的重点也都体现于阅读笔记输出了。
三、读书笔记
成人阅读,读书笔记输出基本是个最低要求了,当然只是指致用类书籍。《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倡导“不再是‘因为读了书而写读书笔记’,而是‘为了写读书笔记而读书’”。
(一)思维导图
读书笔记有各式各样的。《实用性阅读指南》里推崇用思维导图,更明确可以是两类思维导图,一类是只围绕读书目的以“书介绍、问题、答案、总结”四点来制作,是“短时间内高效阅读,在思维导图上简单概括”的阅读方式;一类是通读后整理全书,是“仔细阅读后,花时间用思维导图整理书中的全部信息”的方式。目的不同、耗时不同,两者的收获也不同。
我曾经尝试过思维导图,却终觉得过于烦琐且长耗时而放弃;自觉自己目前的读书笔记已有类似效果,而笔记输出亦不过只是术器层面物,暂不考虑再次尝试;但偶尔仍有部分书籍使用思维导图的时候,只是成为个人读书笔记的形式之一,届时若再用拟尝试先铅笔画再色笔描的方式,有需要的话将来也做思维导图的主题阅读。
而这两类思维导图其实也对应着两种读书、笔记方式,这就上升到道的层面,也是可以在其他笔记体中使用的。
(二)A4纸笔记法
我用A4纸做读书笔记,早些年则是使用专门的笔记本,但总存在复读、复阅没有扩展空间的问题。A4笔记法其实最早就来源于思维导图,后来在《零秒思考》、《零秒工作》中又获得了认同。
阅读,我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原则,在范式三中提到了红蓝黑三色水笔的使用,那是摘录式笔记的作法。在这次的主题阅读中,我尝试了回忆式笔记法。即可以在读完或者读完一段时间后,合上书本以回忆的形式自行在A4纸上书写出笔记;这时黑笔就是自己回忆的笔记内容,蓝笔则是再翻开书本的补充记录,红笔保持为行动方案整理。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提出的“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对摘抄内容做了详细解读,明确原文摘录不要太多,控制在四至五行左右,并体现出页码,方便后续再查询。还给出规范格式:以“○……(P页码)”做原文摘抄格式,省略号指代原文摘抄内容,段落前标“○”表示原文摘抄,以页码做结尾;而笔记读者自己的感想和补充说明则在段首标上“☆”,以做区别。我在使用中以蓝笔做了摘抄区分,以我习惯的“P页码+引号”做原文摘抄,但也考虑以后可以参照着这份标记进行。
四、成文输出
如果说读书笔记是一份阅读结果,那么成文输出就是一份成品了。读书笔记若是可展示的思维导图,也带有一份成品感;可我更常用的是A4纸笔记法,一般只是自阅。就如本文般,做为成品输出,需要对阅读内容反复思考、理顺逻辑,这是一份更深入的阅读提炼,也能令自己的阅读目的更为精确。带着一份目的去阅读,带着一份输出的需求去阅读,这其实才是真正的阅读。
通过阅读成文,可以是归纳整理自己的阅读所得,形成自己以后的践行思路和方向。就如本文,这份整理明确了以后的阅读路径,这一次关于阅读的主题阅读至此暂告一段落,形成的这份初始践行方案,将在一段时期内指导我后续的阅读进程。这是从书本中提炼出的适合自己的行动方案,而践行一段时期后,也许还会再回阅相关书籍;所谓“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正是一种理论到实践、实践再次回归理论,不断持续升级、循环而螺旋上升的过程。
只是这份认知并不来源于此次的主题阅读,早在四月开启每周一书时就意识到该配套有每周一输出,当是旧有认知的积累。而我目前所做的输出仅限于个人层面的行动方案,以一份践行录、读后感的方式输出。在近期其他材料的阅读中,读书输出还可以有书评、拆书稿、讲书稿、书单等输出方式;将来,随着阅读深入,也考虑做类似的尝试。
此番从阅读主题中收获的认知,不仅适用于个人的书籍学习阅读,也适用于日常各类工作文档的阅读,包括一些公众号经典文章的阅读;一言概之,其实所有以吸收知识、指导行动为目的的阅读都适用,但不适用于小说等消遣类阅读。简言之,这里的阅读其实一定程度上等同于学习了。而近期边读边践行中,不仅直接在这份主题阅读上有收益,连带着一些积压着的工作文档也清空了,很有实效。
阅读是门技术活,习得这份技术,收益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