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日記,二十七】
除了學生認知能力的特點和學科特點會影響翻轉課堂的策略和操作流程之外,教師自身的修養也是制約這一教學模式成敗的關鍵。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教師對教材的不斷加工及提煉。語言類課程,作為人文學科的基礎,必須承擔起解釋、鏈接、構建等一系列認知交互的工作。而這些工作的可視化體現無外乎課程的編排和學生反饋的認知體驗。在教師備課過程中,我個人認為非常有必要的是將自己放置在一個學生的位置上來,以學生的視野來體驗自己所組織的教學資源的排列能夠給我自己帶來何種認知體驗。簡單的做法就是先借助慕課微課等視頻資源直觀地給學生以大量碎片化信息,然後借助教師的指引,由淺入深將碎片化信息盡可能以某種邏輯鏈接起來,接著借助課文提供的話題展開探索,讓學生先獲取相關領域的知識點陣,再由解析課文這一過程將學生的關注聚焦在具體問題上,同時鼓勵學生探索與發問,最後再帶著問題反复進出文本和知識點陣探尋答案。由此,在探尋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就有了認知儲備,天馬行空個性化的學習才可以得以實現。學生最終習得的不僅是課文內的文法語料,更是獲得了一次由大到小,去偽存真,聚焦明晰的視野通透之旅的寶貴經驗。我個人以為只有提供這樣的學習體驗,才能激活自己的學習熱情,進而推廣到學生身上,先打個折扣,能讓學生也願意跟著我來探求學習的樂趣,這一遭勞神費力的差使就算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