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内容:朱向霞《内容分析方法》;
阅读时间:2015年11月5日8:00-9:40
阅读笔记:
看了这篇关于“内容分析方法”的文献,在这里对这篇文章做一个小小的总结。提炼出作者对于“内容分析方法”的一些经验性结论,以及找出的规律。
1、“选择样本”:作者认为在这一步骤中,可能会遇到两种情况:一是有些研究涉及到的数据量比较少,这样就可以对全部内容进行分析;另一种是,研究人员面对大量的研究对象,以至于根本不可能全部登录和统计,这时就必须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样本。
2、“分类标准”:作者认为各个类目应当“互相排斥”、“包容无遗”、“确实可信”,并且运用了一些简单的例子来解释这三个成语的含义。
“互相排斥”——如果某个分析单元只能放在一个类目里,那么,这个类目系统就是互相排斥的;如果它可以同时放在两个不同的类目里,那么这个系统就不是互相排斥的,就必须修订这两个类目的定义。比如,假设研究人员分析电视中人物的种族构成时使用了下列类目系统:①黑人,②犹太人,③白人,④美洲印第安人,⑤其他,那么,因犹太人可以归入② 、③两个类目之中,这就违背了互相排斥的原则。
“包容无遗”——这就是说,每一个分析单元都不能遗漏,如果某一单元不能合乎逻辑地放入预先确定的类目里,那么这个类目系统就是有问题的。但是有个别特殊的类目,也可以用“其它”来表示。
“确实可信”——这个主要是针对编码员之间的信度,也就是说不同的编码员在确定每一分析单元的归属类目时,应该最大限度地取得一致。严谨地为类目下定义可以使信度提高,草率则会使信度降。
3、相关规律:作者还给出了对于分类问题的相关规律——多设类目比少设要好,因为把几项类目合并起来比把一个类目再细分要容易的多。
4、局限性:作者还总结了关于内容分析方法的局限性——1、内容分析不能作为说明媒介效果的唯一根据,不能仅以内容分析结果来评价传播内容对受众的影响。2、内容分析的结果还要受到分类框架和定义的限制3、内容分析方法可能遇到该项研究所需的信息数量不足的问题。4、耗时耗资。
小结:在这篇文章中,我主要受益的地方是,我清楚了应该怎样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类、注意分类过程中哪些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在开始设计类目时,应该多设几个类目,后面觉得不妥的地方再把它合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