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读者遭遇催婚,问我:我找不到愿意嫁的人,又怕父母不高兴,我该不该哄哄他们?怎么哄?
我觉得这是个问题,但这个问题又不能一刀切。该不该哄父母高兴,要分是什么样的父母。
什么样的父母可以哄
有些父母有明确的边界,明白自己的爱好、兴趣、希望所在,他们即使不挂在儿女的裤腰带上,自己也会过得丰富、充实。他们对子女的爱是无条件的,即是说无论你长成什么样、学习好不好、工作好不好,我都以你为傲。这样的父母是用来爱的,子女们每天想着法地哄他们高兴都来不及。
这事很好理解,因为爱的实质其实是这样的:我爱你,是因为我在你的眼中是可爱的。也即是说,因为父母是无条件地爱,那么子女也是无条件地爱,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什么样的父母不必哄
对子女付出有条件的爱的父母不必哄。这样的父母爱他们的子女首先是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你必须满足我的某些意愿”,不然“我就不会爱你”。比如催婚。“你一定要把自己嫁出去(或娶一个媳妇回来),不至于让我脸上无光,这样你才是符合我意愿的好儿女,我也才会对你好。”
如果父母和儿女之间存在真正的爱,那就不存在“哄”这个字,而一旦牵扯到“哄”,里面就有刻意的因素了,它只能说明这样一个事实:父母的越界使他感觉到了不舒服,但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孝”,这使他不敢公然反抗。他一方面觉得自己很憋屈,一方面又不敢让父母生气,只能用“哄”的。
如何对待没有边界的父母
只需物质上尽量满足,其次不要说难听的话,最好不要吵架。如果实在不得不说点什么,平静一下情绪,表明自己的观点即可,不必去哄。
因为,再哄你也不会把他们真正哄高兴,除非你压抑自己到一个不知名的角落,以满足他们的愿望。比如催婚,让你结就就结,让你找个什么样的人,你乖乖听话,这就OK。除此以外,你以为你还要说出什么样的话,做出什么样的行为,他们才会高兴呢?
再举个催生的例子。我有个朋友,她妈嫌她只有一个孩子太孤单了,每次回家都要问她:“你怎么还不生啊?”朋友说:“你姑爷和他妈都没提过再生孩子,我干嘛上赶着给自己找累受啊!”她妈就不高兴,说:“你生了孩子,将来养你,跟他们有什么关系!”次数多了,朋友就学精了,她妈再问,她便说:“生不生孩子是我的事,不用你操心。”其实她知道,她不生孩子一天,她妈就会焦虑一天,直到她生了孩子,她妈就高兴了。
从心理学层面解释“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
有人说,父母催婚催生都是为了孩子好,既便不赞同,也要领这份情吧?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
说这种话的人非常注重孝道,同时当别人稍有不孝的举止,他都会去批判,这在心理学上其实是使用了一种反向形成的防御机制,即俄狄浦斯冲突的反向形成。
俄狄浦斯是古希腊三大悲剧之一,大意是指弑父娶母,主人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并娶了自己的母亲,后来当他得知真实情况,便悔恨、羞愧地刺瞎了自己的双眼,到另外一个地方隐性埋名了结残生了。他本来是为了反抗命运的不公,却恰恰落入命运的魔掌。这个故事在心理学上被引申为“成功后的惩罚”,而“孝”就是文化制造出来并在象征层面上禁止弑父娶母的结果。
我老家是个重男轻女很严重的地区,如果一个母亲有一个儿子,她就会要求这个儿子一定要再生一个儿子出来,我曾在不同的场合听过如下这种话:“我们过得是‘人’,就算你有八大万,没有‘人’还过个什么劲?要是不生孙子,我们还养儿子干什么呀?我们不知道守着闺女过日子更好啊!”
是不是有一种阴谋的味道?养儿子不是为了我爱你、我想养你,而是为了某种利益。我不知道儿子们听见这种话会有什么样的感触,会不会感觉自己只是满足父母的一样物件?重男轻女在表面上看是牺牲了女孩的利益,但在更深层面上来讲,儿子又何尝不是牺牲品?
在此套用心理咨询师付丽娟的一段话:
孝是中国文化,文化是父亲也是母亲,它是在精神上养育我们的。孝文化有标准,告诉我们怎样是孝,怎样不是孝,以及不孝会发生什么糟糕的事,或者不孝的人本身就是糟糕的。这用的就是捆绑的招数,让不不敢不认同。其实孝本身没有问题,但中国的孝是让子女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如果子女必须顺从父母的各种意愿,那么个人的意愿可以怎么发展和实现?因为人和人不同,就更别说两代人有多么不同了。所以孝文化的重点是,你成为一个人,不必是自己,而是父母需要的那个人就可以了。
不知有多少人、花费多少时间才可以真正明白父母对于我们的意义。
我们可不可以违背父母的意愿
我觉得这要看你是什么样的人,对自己了解有多深,以及到达了哪种成熟度。你是按别人的要求削足适履,还是按自己脚的长短胖瘦买合适的鞋子。你是要别人为你负责,还是希望自己为自己负责。你是愿意把自己的各种权益交出去,还是把它们留下来紧紧握在自己的手里。
有些人就是特别悲观的,他们说,既然大文化都是这样的,文化的洗脑又是致命的,我们只有“从”了它,反正我不想当一个另类的痛苦的人。我觉得这个办法非常好,因为父母已经成功地把他塑造成了自己需要的样子,他找不到自己,依赖、妥协着走完一生也未必不是件好事。
但对于另外一种人来说,如果他太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不想做什么,他就只好去违背父母的意愿了。至于父母高不高兴,那是他们自己的事,必竟你不能为他们的情绪负责。这就像你生病了,疼痛只能你自己受着,父母或者任何人可以代替你的痛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