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能量能帮人们得到心中的幸福,抵达内心的快乐,找到喜爱的工作,它就是心流。在《专注的快乐》一书中,作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指出:
在目标明确,能够得到及时反馈,并且挑战与能力相当的情况下,人的注意力会开始变得凝聚,逐渐进入心无旁骛的(心流体验)状态。
心流是指的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的忘我愉快的状态,而它的产生依赖于个人能力与这个事件挑战难度的匹配。
心流理论在创建初期提出的观点是:如果一个人的能力低于他做一件事情所需要的能力,他就会觉得太难了,感到焦虑;而如果能力高于这件事情所需要的能力,他又会觉得太简单了,感到无聊。只有当能力刚刚与挑战难度相等时,人既不会感到焦虑,也不会感到无聊,才会产生心流。
现在心流研究者普遍认为只有当能力与挑战难度都处于较高水平的时候,才会产生心流。而如果能力与挑战难度都比较低,即使能力和挑战难度是相匹配的,现在也被认为不属于心流的状态,而属于一种类似无感的状态。
米哈里已经强调过动机决定了心流的产生。充足的动机是进入心流状态的前提。当然高强度的心流活动往往还符合三大原则:即时反馈、挑战与技能匹配、目标清晰。
动机不仅指纯粹的兴趣,也可以是功利性的目标。
厌恶数学的学生,若要他花时间定神细读微积分,恐怕十分困难。除非动机格外强烈,否则不易做到。一般说来,心里越挣扎,越难集中注意力。但如果热衷此事,动机又充足,就算万般棘手,你也能轻而易举达到全神贯注的境界。
使出浑身力气攀登山峰的登山者,拿出看家本领唱歌的歌手,织出空前繁复图案的纺织工,以及必须更新手法或随机应变以进行手术的外科医生,都最有机会获得心流体验。
甚至在休闲中,具有心流体验的休闲活动,才是高质量的休闲活动,也才能起到放松身心的效果。
想要让闲暇得到最妥善的运用,就得付出工作般的专注与才智。主动式休闲有助于个人成长,但过程却不轻松。
躺在床上发呆或是窝在沙发上玩手机,漫无目的看电视都属于被动式休闲,不可能产生任何形式的心流体验。长期下去容易感到精神空虚,甚至感到生活没有意义。想要在休闲的过程当中产生更多的心流体验,进而起到真正放松身心的效果,那就要选择主动式休闲。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将幸福作为人生的目标。米哈里对此大不以为然。米哈里引用弗兰克的话:
事实上,幸福感通常根本不是作为目标而浮现于人们的追求面前,而只不过表现为目标既达的某种附带现象。然而在神经官能症患者那里,这种原初的追求似乎都被扭曲为对幸福的一种直接性追求,扭曲为快乐意志……快乐成了注意力的唯一内容和对象。然而,神经官能症患者在多大程度上纠缠于快乐之中,他便在多大程度上让快乐的根据从眼皮底下跑掉,而快乐效应也不会再出现。
幸福不是人生主题,而是附带现象。幸福是你全身心地投入一桩事物,达到忘我的程度,并由此获得内心秩序和安宁时的状态。当我们感受不到幸福存在的时候,也许我们迷失了人生的目标。这个目标可以将我们的注意力集中于一点,并在忘记、屏蔽掉那些日常琐事的时候,进入心流状态。如果你感受到心流的存在,无论你是否找到人生的目标,但很可能它就藏在你正在从事的这件事情的背后,只有自觉自愿,才会找到属于自己幸福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