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进化论,很多人的第一印象肯定是“适者生存”或者“人是猴子变的”。这些都是表象,即使是达尔文祖师爷,其实也只是透过现象总结出了规律。当然,这是个了不起的总结。
真正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的,应该就是理查德·道金斯的这本《自私的基因》无误了。这本书从基因的层面解释了进化的本质,其证据之确凿,实在让人难以反驳。
本豪认为,自私基因理论,应该成为每个人都应该知道的底层认知。因为,它能告诉你的,不仅是一个深刻的科学理论,它还可以告诉你,你到底是谁,为什么会存在。它可以成为每个人开始认识自己的起点。
然而全书的基调却是撕逼,学者们的撕逼。而作者所说的科普,就是让我们普通人看得懂学者怎么撕...
全书的核心内容“自私基因理论”到了第四章其实已经阐述完毕,剩下的章节都是用来解释其他学者提出的反面例子,所以章节间的联系会不太紧密,学术味道非常浓厚。
简单来说就是阅读难度有点高。
如果你静不下心阅读全书,可以看看我这篇读书笔记。我会用线性的叙事,加上自己的理解,来讲述基因的故事,尝试说明这深刻的道理。
如果你有思想洁癖,不想看掺杂了个人观点的读书笔记,我也整理了一篇原书的目录和概要,帮你构建一个基础的框架,更轻松地读下去。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希望能帮到你。
最原始的老火汤
生命出现之前的原始海洋,并没有现在这么丰富多彩。那里除了水,就是石头,整个海洋充满着一种说不出的寂寥。
就像碳在高压之下变成了钻石,原始海洋在紫外线和闪电的作用下,渐渐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简单的有机物。这些有机物越来越多,最终充满了整个海洋。科学家形象地把这个状态的海洋,称之为“原始汤”。
这应该就是最原始的老火汤了吧。
就像无机物会在环境的影响下不断地改变着组合方式,比如闪电使两个氧原子的氧气变成三个氧原子的臭氧,有机物也一样。在原始汤里的有机物不断地组合、分解、再组合,更稳定的组合方式能留存下来,不稳定的组合方式很快就被分解。这些有机物的组合,就像是海水中的矿石,只有结构最稳定的,才能流传最长的时间。
这种状态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有一天,构成DNA结构的有机物终于相遇,它们用自身独特的结构,不断吸引着同类物质,以双螺旋的姿态,不断地增长着自身。这和水晶的形成相似,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结晶之后的二氧化硅会构成种特定的序列,然后新的二氧化硅不断沿着这种序列扩展,最终发展成水晶。
我们的DNA,也许就是类似的有机物结晶。
生命的起点
“原始汤”里的DNA开始不断复制着自身,很快合成DNA的原料就不够用了。DNA想要继续复制,就要开始和其他基因争夺资源。其实与其说是争夺,不如说是环境在挑选,挑选那些最能在当前环境下复制自身的DNA,那些最稳定的DNA。
从结果来看,竞争中的DNA,大概往三个方向发展:一、提高复制准确度;二、提高自身稳定性,也就是寿命;三、提高复制速度。但仅仅靠DNA分子自个儿很难完成这些策略,于是DNA分子开始了组团作战,开始了合作。
合作与竞争,在生命起源之前,就成了生命的主题。
各种DNA分子开始了抱团合作,诞生了我们今天不可能知道的各种各样的合作方式。为什么我们不可能知道?因为不稳定的基因合作方式,都无法经受自然的选择而消失,只有最稳定那种合作方式,才能留存下来,被我们看见——那就是成为单细胞生物的基因。
到了这里,生命才真正的开始。
会编程的基因
最原始的生命,其实也是众多基因合作存活的结果。我们今天看到的多细胞生物,则是由单细胞生物这种最原始的基因合作方式演变而成的的更高级的合作形态。
这种历程,就犹如人类从家族到部落,逐渐改进合作竞争方式,直到今天的全球化一样,令人惊叹。
想要知道基因怎么从简单到复杂,一步一步走到如今这令人惊叹的复杂结构,就必须先了解基因是如何作用于生物体的。
基因携带着生物体的遗传信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影响生物的性状。这些遗传信息决定着这个生物体的外形、习性,就像是程序员给计算机编程,把代码编好了,程序便开始自动运行。
当程序开始运行之后,基因将无法再对其进行控制。所以,能让基因最稳定地存在下去的方法,就是给每一个生存机器编入如下代码:请采取任何你认为最适当的行动以保证我们能够继续复制下去。
在这个原则下,生命体的每个行动,目的都是为了大概率地传递自身的基因。
这也就是自私的源头。
随着基因的合作越来越复杂,动物开始出现,编码也要变得越来越细致,才能让动物对环境作出及时的反应。于是,编码变得更加明确,比如:
下面这些会带来好处:口中的甜味、情欲亢进、适中的温度、微笑的小孩等。而下面这些会带来不快:各种痛苦、恶心、空空的肚皮、哭叫的小孩等。如果你碰巧做了某件事情之后便出现了不愉快的情况,切勿再做这种事情;在另一方面,重复做为你带来好处的任何事情。
在意识出现之前,生物体确实就像在被自然选择不断打磨出来的基因框架下,精确运行着的机器。连蚂蚁这种看似能为了集体随时牺牲自己的物种,其行为背后都完美匹配着基因亲缘指数的数学模型。
虽然不愿意,但却不得不承认,我们之所以存在,都是因为基因需要更稳定地复制自身。
生命体就是由自然选择用漫长岁月打磨成的,精妙绝伦的基因的生存机器。
基因的生存机器
前面提到,DNA完成了对生存机器的编码之后,就无法再影响到生存机器。可是如果基因编码一成不变,就不能适应新环境,无法把基因传递下去。毕竟,对于生存机器个体而已,其他生存机器也是它生存环境的一部分。在同一个地区的生存机器多了,需要的同类资源自然也就多了,资源不够了,生存机器的生存环境也就变了。环境发生了变化,基因还是以前的基因,这就只能是死路一条。
基因需要新资源,需要扩散,有性生殖便诞生了。两个生存机器开始互相合作,重新组合双方的基因,以求出现新的特性,扩散到新的环境。
关于有性生殖,像染色体、等位基因、遗传单位、基因库、减数分裂等高中课本讲过的知识点,这里就不再赘述。值得一提的是“交换”的概念。
课本告诉我们,生物体产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减数分裂,是把一对染色体拆开,分别进入到两个生殖细胞中。但其实不是,有些生物在减数分裂的时候会有“交换”的过程。
所谓“交换”就是父母两条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机抽取,重新组合出一条全新的染色体进入到生殖细胞。这就意味着,每一个新生的生物体,都有全新的基因组合,有可能会诞生出不同的性状。这些性状里,有些能帮助生物体更稳定地存在于环境,而有些可能会导致生物体灭亡。
这个概念的重要意义在于,这是基因主动求变,主动适应环境的手段。知道了这个概念,就可以想象到自然选择打磨基因时,那恢弘壮烈的史诗场面...
物种每次适应一种新环境,都是一次用生命为代价的征程。在一个竞争白热化的环境,部分个体迫于生存压力被迫去陌生环境开拓新资源,谋求生存。环境不一样了,现存基因发挥的效果自然也就不一样。当初是好的特性,到了新环境可能会害死个体,当初是坏的特性,可能更适合繁衍。于是个体开始了一轮又一轮的繁衍,漫无目的地演化着,重新组合自己的基因供环境选择,用生命来校验成果。每一个更适应环境的基因的出现,脚下都是先驱者累累的白骨。直至完全适应新环境,这一场壮烈的征程才宣告结束。
当新环境的竞争也开始白热化,新的个体再次踏出适应新环境的征程,循环又再次开启。
而这一切,都是源于基因那最初的指令:请采取任何你认为最适当的行动以保证我们能够继续复制下去。
这就是基因的手段,无情而自私。
因为基因根本就没有意识,它所做的一切,都是因为这样能在环境中稳定存在。
而我们,都是在这个框架下,基因的生存机器。
不过,也许我们是最优秀的那一种。因为我们是唯一意识到自己是生存机器的生存机器。
一END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