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有阳光的歌儿
你是不是日复一日的过着重复的生活,你是不是总会没有执行自己定的计划,你是不是会在某个时刻或者某个空间突然不知所措?
不管是在校的大学生,还是已经工作的上班族,我们都应该学点心理学,这时候也许会有人说,“我又没有抑郁症,为什么要学习心理学?“据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99%的人都有多多少少的心理问题,只是这些问题在你看来不足以影响你的生活。
那么今天我告诉你,学点心理学,你也许会更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处境,了解自己的人生价值乃至欲望。
心理学入门,我建议你从读书开始!
1
《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是从圣雄甘地所提倡的“非暴力不合作”而来,作为这种沟通方式的创造者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早年师从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卡尔罗杰斯,发展出了极具影响力的非暴力沟通的原则和方法,不仅运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还被用来解决棘手的世界争端。为表彰他对世界和平所做的贡献,2006年,马歇尔卢森堡博士获得了由地球村基金会颁发的和平之桥奖。直至今日,他仍然向全世界人民传递着他的非暴力沟通的理念,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
非暴力沟通
一、不带评判地描述观察
我们习惯于用带有评论性的语言去表达我们所看见的东西,带入了自己的主观意念,那么听者就会自动地过滤其他的信息,而选择批评的语言。当一个人接收到评论性的语言,他的大脑立即启动了应对机制,要么回避,沟通将无法继续;要么准备开始战斗,那么一起关于对错的争辩就在所难免了。
非暴力沟通是动态的语言,它提示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下进行观察,并清楚地描述观察的结果。如果我们描述过去,或者描述的不是当下的情境,人们是仅凭记忆去描述,则会出现偏差,因为记忆具有欺骗性。即使是当下发生的事情,我们因为看到的角度不同,也可能描述出不同的景象。
沟通的目的之一是为了传递准确的信息,所以我们需要较为客观地去表达自己所观察到的东西,并且避免绝对化。你越尊重事物本身的样子,就越容易让沟通进行下去。
二、真实地表达感受
真实地表达感受,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我们的文化强调的是内敛与含蓄,我们不被允许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尤其是负面的情绪感受:愤怒、悲伤、羞愧、悲哀、苦恼。
表达感受并不是表达观点、看法与评价。表达感受是你此时此刻的感觉,表达观点、看法,通常会以“我觉得”开始,或者我感受到被他人如何评判,我又如何评判他人。
表达感受,会激起人类最深层的情感链接。我们的大脑中有一个部分叫镜像神经元,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别人的感受,比如别人悲伤时,我们也能体会到悲伤。所以,我们表达感受,尤其是表达脆弱的感受,会让对方放下戒备,愿意在情感层面与你沟通,面不是认知层面。我们都知道,说教是最低效的沟通,因为每个人所站的立场不一样,其实很难并说服。但如果站在情感的角度,即使我们使用的不是同一种语言,我们有着不同的文化,我们有着不同颜色的皮肤,但我们仍然拥有共同的情感。这就是非暴力沟通的魅力所在。
诚实的表达自己,而不是批评,指责。
三、了解未被满足的需要
非暴力沟通一直着眼于我们自己的改变,并且认为,我们有这样的感受,它的根源还是我们自身,这就让我们无法去把自己的情绪感受推卸给别人,而是为自己的感受负责。
当我们听了不中听的话,通常会有什么反应呢?第一种人会认为是自己犯了错,倾向于去责备自己。第二种人会认为是别人的错,反过来指责对方。第三种人会去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第四种人会去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当我们开始去了解自己的感受、需要、期待与想法时,并且尝试去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时,我们就开始为自己负责,我们也就避免了指责别人,同时也避免了指责自己。
四、给出明确具体的请求
清楚明确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其实这对于我们来说,并不容易做到。因为这不符合我们中国的说话习惯。因为我们内心特别害怕被拒绝,所以我们在提出请求时,总是含混其词,顾左右而言他,就像打太极,你需要去猜测我希望你做什么。
提出明确具体的请求,而不是下命令。命令的语言在这里起不了效果,因为人的天性是希望被尊重的,谁都想自己主宰自己的人生,不想被他人所控制,当你下达命令时,他就会有一种逆反的心理,要么被动接受,要么对着干。所以,在沟通中请放弃:你应该、你必须、你应当这样的字眼,因为命令式的沟通无法满足我们的需要。
这四个要素是一个连贯的整体,你可以从观察开始,到感受,到需要,最后到请求,你也可以单独使用其中一种类型的非暴力沟通的语言。正如我前面提到了的,我们的语言习惯,我们的文化的影响,使我们很容易掉入以前的惯用语言模式中,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在觉察,不断地练习,不断地修正,才能真正娴熟地使用非暴力的沟能方式。
2
《自控力》
本书作者是凯利.麦格尼格尔,他是斯坦福大学医学健康促进项目的一名健康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同时也是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的心理学教授。他多年致力于观察人们改变想法、情绪、身体状况和习惯的研究。
《自控力》这本书全面描绘了自控力的演变过程和缺乏自控的原因。用时也为我们解答了,当目标和诱惑相互冲突时,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不受干扰和阻碍,完美的达成目标?是祖先遗留在我们大脑里”及时行乐“的生活态度更好,还是进化后”着眼未来“的生活观更能规避风险和带来幸福感?
自控力和本能都是人身上一体的,我们既需要在恰当的时候及时行乐,也需要为了更远的目标而自律和规范自己。并没有哪个自己更好更优秀,我们要做的是正视自己,了解自己,接受自己,时刻记住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应该如何去追求和获得,自控力最强的人不是从自我的较量中获得胜利,而是学会如何接受相互冲突的自我,并将这些合为一体。
第一个重点:什么是自控力?自控力是如何随着智人的进化而演变来的?为什么在做一些判断和决定时,我们的大脑总是在“及时行乐”和“深谋远虑”之间徘徊?
第二个重点:自控力在一天当中有没有最强和最弱的时候?而当自控力不足时,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让它得以恢复?为什么在心情不佳时,吃块糖喝杯苏打水,能帮助我们恢复能量,提升自控力?
第三个重点:关于自控力的知识,我们是不是也容易犯以下误区:把进步当成刺激我们获得更大进步的动力,把欲望当成了幸福,认为及时行乐比关注未来更重要。
第四个重点: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提升我们的自控力,例如每天进行5分钟的冥想,合理健康的饮食和睡眠,结交积极向上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