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的夏日,备好冰镇的西瓜等会儿享用,书桌前是静置的笔墨,想写封书信给远方的你。朋友不常见,你过得如何?遥远的距离拉开了生活,但我依然关心你的每一份喜悦与悲痛。
不想看什么朋友圈,能够展现给每个人看的不一定是真实的。也不愿视频或私聊,只想用传统的方式把思念传递出去。想象你读到信时的表情,想象你会怎样给我回信,想象你用怎样的文字描述现在的生活。时光向前,人从出生那天各自独立,没有人会永远互相陪伴,手机上的聊天记录也许会清空,信件却是可以一直存留。在时间的长河中读当年的心境,品友谊的纯粹。
最近在写的是王羲之的《十七帖》,《十七帖》是草书的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此帖为一组书信,共27帖,1166字,据考证是王羲之写给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抚的。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尽管只有一千多字,言语之间的关照与日常生活却淋漓展现,例如在《儿女帖》中,讲述了自己现在的子孙情况,并表示很欣慰,等到最小的儿子办完婚事,就放心去你那边游玩。伟大如书圣,却也关心着到朋友那里玩耍的事。
《十七帖》一直以来作为学习草书的无上范本,被书家奉为“书中龙象”,风格冲和典雅,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透出一种中正平和的气象。从笔法到章法,在临习过程中都能感受到王羲之的从容与超然,感受到写信时对于友谊的寄望。
现代人手机不离手,在一个群中可以同时与几十个聊,可以同时了解他们的想法,可是哪个人是你真正关心的?每天这样接收大量讯息的意义又是什么?手机在创造便利的同时也绑架了人们,让人们建立了看似很熟的朋友关系。其实在多与少之间,需要一个平衡。
大部分的现代人找个时间,安安静静的坐下来,拿出一张纸,写下思念的书信,也可以单纯地临习古人的书信。用自己内心的声音,和朋友建立某种联结。我清清楚楚地知道,即使我没有大声告诉你,但我一回头,你都在。这种幸福感才由内而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