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刘润的年度演讲《进化的力量》中,提到了中国的人口结构,1950年是个金字塔,老年人占比少;2019年就变成了长方形,老年人的比率越来越高,导致GDP 增速持续下降;预计2050年,如果没有巨大的调整,将变成倒金字塔型。
1949年后我国有过三次婴儿潮。第一次是1949年1957年连续9年,年出生人口超过2000万。第二次是1962-1975年连续14年,这次婴儿潮,是单年出生人口规模最大的一次。第三次是1980-1997年连续18年。第二次婴儿潮将从2022年开始迎来连续14年的退休潮。
根据1956年联合国《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确定的划分标准,65岁以上的老人的比例超过7%,叫做轻度老龄化,超过14%-20%,叫做深度老龄化。中国人口七普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
据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新生人口数量已经飞速下降至1200万左右,总和生育率只有1.3的水平,远远低于正常的代际更替生育率2.1的理想值;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21》显示,2020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8.52‰,首次跌破10‰,创下了1978来的新低。另外,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为1.45‰,同样创下43年以来的历史新低。从年鉴里公布的历年全国总人口数据可以测算,2020年相比2019年,全国人口净增204万人,而前一年增量还高达467万,2012年还超过1000万人。一旦出生率低于死亡率,人口就有可能出现负增长。根据专家预测,最快十四五时期,即2021-2025年,这一局面就有可能出现。
与此同时,我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在不断延长。2019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为77.3岁,十四五规划显示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还将延长一岁。80岁寿命时代将很快到来。实际上很多城市的人均预期寿命早已经超过了80岁。比如上海2020年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3.67岁,成都的人均寿命也超过了80岁。经济越发达,医疗条件越好,人均预期寿命自然会越高。
显然,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了老龄化、少子化、长寿化的状态。在这样的趋势下,对于上有老、下有小的中产家庭,未来如何养老,成为无法逃避的问题。
再来看一下目前城市中产人群养老规划的现状。
友邦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腾讯新闻,于2021年10月10日发布了《2021大中城市中产人群养老风险蓝皮书》,调研的人群覆盖北京、上海、成都等十个城市,平均年龄43.4岁、税后年收入19.7万元、参加社保年份14.3年。
国际劳工组织在《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中提出的养老金最低替代率目标为45%,建议水平为55%,目前OECD(经合组织发展中心)国家三支柱养老金的平均替代率为52%左右。蓝皮书显示,单一靠社保养老金的替代率为35.2%,社保+商业养老保险的替代率为42.8%,社保+商业养老保险+企业年金的替代率达到59.9%。金融资产在家庭养老财富储备中起到重要作用。随着个体收入水平的提供,金融资产积累越高,退休收入替代率也越高。金融资产主要包括银行存款、理财产品、保险、股票、基金和信托等。
在养老规划方面,30.8%的受访者预期将由子女照顾、由配偶照顾和自己照顾的分别占21.3%和19.3%,选择由养老机构照顾的占21.4%,尽管受访者已经意识到专业化和社会化照护服务的重要性,但是仍没有充分意识到人口老龄化的冲击。
在三支柱参与方面,有67.72%的人群只有社保,参加社保和购买商保的只有13.78%,社保、商保和企业年金都参与的仅有2.9%。
目前中产人群对养老认知和规划并没有充分的认识,加上新中产阶层现在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直接影响未来养老的生活品质,未备先老形势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