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听到那句话的时候,突然就想感谢之前的领导和上司。虽然那一年,一个把我一人当俩人使,另一个总把我骂得狗血淋头。
“你的成长速度超出了我的预期。”
那一年,我是人事,也是翻译。
跨金融和英语专业的背景去做HR,最开始是因为英语翻译的优势。
公司总经理有很多涉及英文的邮件往来、业务函件、内部沟通信,急需翻译帮忙处理。二面的时候,我做了近一小时的邮件翻译测试。通过。
那时的汇报线有两条:人事经理和总经理。一方面搞定人事经理安排的学习和工作任务,另一方面,搞定总经理随时冒出的翻译任务。
刚进公司的兴奋很快被焦头烂额的感觉所代替。熟悉公司员工和人事流程,熟悉人事三个模块的工作,还要弄明白公司业务,琢磨老板函件里蹦出的专业名词是什么意思。最要命的是,公司有外籍设计师,应对外籍员工的电话,发现英语听力口语完全不给力,听不太懂,说不达意。
下班后的时间,一小时人事模块恶补,半小时外教口语课,半小时各路口音虐耳朵听力。然后一小时以上的拓展时间:工作总结、中英文阅读、行业知识、人事案例……
一个月之后,“越来越懂我在说什么了,也越来越懂我想说的是什么了。翻译越来越精准,小姑娘不错!”抓住机会学行业知识和业务方向,试着从老板的视野去考虑他真正想表达的话,而非仅仅翻译字面含义。翻译多了,像是突然被打通任督二脉,依稀意识到“高层格局和视角”是什么,开始试着主动拓展函件里提到的行业知识,并应用到人事的工作里。
“盯场”“搭建”“单证”,开使用“行话”去破冰。
两份工作不再对立,而是可以彼此交融。翻译促进了对行业的理解,而因为对行业理解的深入,面谈时更容易获得候选人的信任,基于与候选人敞开心扉的交谈,更加深对业务的了解。
慢慢的,招聘从刚开始的无话可说到有话可聊;员工们有事不再一直找人事经理,会尝试找我询问。
那一年,我迎来职场两次加薪一次升职。
在职场脱颖而出,其实并不困难。只要你做到的比别人期待得更多。即使做不到让别人无法取代,让前任和接替者都无法超越,至少多努力一点点,让人们切实看到你日益精进的交付成果。
职场专业度,由此树立。
那一年,我开始主动思考,也开始无法容忍低质量交付。
刚工作那时候,一切照着流程走,自认为事情做得无懈可击。实际上,挨训是家常便饭,还是大庭广众下的现场直播版本。
那时候,想着“公司的流程怎么能随意更改”,稳当复制着表格和通知文件,没有想过做任何的改进,觉得那个执行做到百分百的自己已经非常的了不起。改进模版?对数据进一步归纳整理、做出分析?什么鬼?
结果,在季度评估表格只是简单复制了几十份月度评估表的时候,上司爆发了。“有多少人你就做多少份,一百人你是准备做一百份吗?我要的是结果,每部门多少人、他们分别多少分,评价意见如何,谁能晋升加薪谁需要提升绩效。列出来,告诉我为什么,我需要的是这些!汇总呈现很难吗?打字谁不会,复制表格我干嘛不请个打字员。我需要你用脑子,想想审视你做出来的东西的那个人,真正想看的是什么!”
“你这些工作,做得都太糙了!就从来不会根据递交场景的不同,考虑递交材料需要呈现不同的效果吗?”
沿用模版,只需要简单而重复的执行,然而雇佣关系的薪水,给的是潜能和创造。
那一次,上司自己做了表格。被上司改过的终稿,和我的初稿天壤之别。有数据有设计,还有额外的晋升、加薪、调岗名单统计,以及个人建议。“工作做到后来,想让人信服,你必须结合平时的观察和个人切实的实力,告诉老板,你的每一个建议,是为什么。说服力从来不是凭空而来。”
在那之后的每次交付,都开始潜意识琢磨,如果我是TA,我想看到是什么?为什么要做成那样,和现阶段有什么差别?慢慢去体会多想一步的思路,把自己放到对方的角度去思考。慢慢的,需要老大补漏的次数越来越少,三次,两次,一次,到最终不用修改,直接递送。
被表扬的一次,外籍员工体检报告认证办理前,主动查询了体检报告里两个单词。因为曾有俄罗斯员工因体检报告“病例检验缺失”而认证失败,之后的韩国籍员工报告送检前,以防万一、从网上下载了全面需检查的病例作对照。
曾经的失误,下次确保不再犯;而所有的流程,都从公司实际出发考虑可否精进。见过真正的好,也就慢慢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好,然后努力去做到高质量。
职场的主动性,不是主动做好本职就够,而是在本职之外,想到别人没想到的,抢占先机的主动。眼前一亮的次数多了,就能因为更多的新任务,获得更多的新技能。
审视职场发展,你做出的东西和终版的差别,决定了你现在的位置。你做出的东西需要领导修改的力度和次数,决定了你未来的发展速度和领导对你的信任度。
那一年,我终于愿意尝试,也终于不再执念严苛的标准。
那时候,我对简历的要求很高,甚至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觉得百分百符合的简历才是真正的好简历。直接后果是,部门急着要人,简历筛选依旧慢吞吞,几千份里最多找五十份。“不太合适的人”全被我塞进待定区打入冷宫。
上司旁观了一段时间,实在看不下去,让我从待定文件夹给看似简历不咋、作品不咋、学历不咋的人电话约面试。心不甘情不愿约见之后,发现还真有“漏网”的好苗子。
真的有人学历不佳但素质一流经验丰富,真的有人简历寒碜但思路清晰作品给力,真的有人突然转行但经验相符客户对等。
做了五年HR的人转行做销售,沟通力和客户群奇迹般契合,试着推荐,销售总监时隔半月竖起大拇指“这人真不错。”
“没相关经验就不要”的媒介高管,在“试试,人真靠谱”的话语下,见了应届女生,然后果断留用。
“世上哪有百分百合适的人。简历再漂亮,学校再漂亮,经验再漂亮,终究都是外在。你要考虑满足百分百条件的人是否愿意来,也要考虑只要人靠谱,即使其他外在条件缺乏,也能和公司磨合得更合适。你要学的,是放低标准,先用相对宽容的眼光去识别,再用严格的目光去判断,最后,用专业的陈述说服录用部门负责人,为什么这个人合适。”
那些面试时超出预期的人,终于让我愿意去尝试,尝试其他似乎毫无亮点的候选人,尝试接纳缺憾,发掘人与岗位契合的可能性。世上总有一些偏见无法破除,但总要有人先伸手给予机会,为了人的潜质和可能。我想去成为先伸手的那个人。
专业的能力,宽容的心性。
所有的那一年,成就了我的今年。
述职后被告知提前转正,和现任上司喝茶聊天。她说,看到原本对人力资源部剑拔弩张的部门负责人慢慢松弛,看到原本对人力资源部工作不满意的人开始笑容以对,看到之前不满人力工作的两区同事开始笑脸相迎,然后终于在高管季度会上第一次,有底气地要求大家配合人力资源部的工作。
因为没有了后顾之忧,她可以开始想想战略层面的事,也可以大胆回击莫须有的责难。
我如今所有的经验啊,仔细想想,都和那一年的高压有关。
“能否独立处事并合理交付,是助理和专员的分水岭。”我一直记得。
而我也终于做到。
哪有什么一夜长大,不过是一路汗与泪,咬牙前行、不想输,然后终于长成。如今收到的所有赞誉,都是那一年积淀的成果。一天天总结和进步,慢慢到了今日。
一直觉得人力资源是重要的工作。与人相处的这份工作,不违初心之下,不断磨砺专业、口碑和心性。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希望以后的每一段路,都有来时路可供回首。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