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放:六月四号,15:14分,常州市金坛区河滨小学,五年级学生缪可馨,在上完两节语文作文课后,跑出教室翻越栏杆从四楼坠楼身亡。
作为老师,作为妈妈,每次看到这类人间悲剧,我的心都如浸泡在铅水中一般痛楚许久。我在想:作为老师,我们该怎样去批改孩子的作文,怎样和今天的孩子相处呢?作为妈妈,我们该怎样透过表象走进孩子的内心,怎样去了解孩子的孤独、烦躁、压力和不安,然后去爱一个真实而不完美的孩子呢?
细看袁老师的作为批改,可谓认真细致矣。每一处的红笔圈画,都可以说是字斟句酌的。有人说袁老师是赌着气,粗暴地批改,这显然有失公允。另外,从家长提供的孩子优秀作文照片里,也可以看到袁老师给了好多细节表扬的波浪线,有的文章几乎满篇皆红,老师还给了97,98的高分。由此观之,老师并不是那种对人不对文啊!为什么老师给高分时大家不质疑老师改的简单粗暴,是报复性地表扬呢?
悲剧发生了我们都伤心。但,教育必须在血战中前行。我们应该在透视悲剧之后减少悲剧,在认识悲剧之后消除悲剧!
小学生跳楼了,因为老师作文评语给差了;大学生跳楼了,因为考试作弊监考老师没收手机了;孩子残忍杀害班主任了,因为班主任要求写读后感了……一件件,一桩桩,哪一个当事人做得“出格”了??!!只是因为事情发生在那天、那时、那一刻,当事人正好做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已。
有一个听起来很可怕的故事,一个实习生刚刚入职教育一周。一天他替老班主任值勤,按照老班主任交待先检查班级早自习人数,正好班上最爱迟到的学生王某迟到了,他按照常规让王某站教室外读书十分钟以示警示,然后进行批评教育。结果,王某因为长期迟到早退,经常被老师严厉批评,那一天的前一天班主任刚好带着情绪将孩子的问题反馈给家长,家长又按照惯常的做法棍棒了一番,一直被老师讽刺、挖苦,被家长拳脚相加的王某只需一根稻草的压力就要崩溃,于是实习班主任成了“骆驼不胜怒,踢之”下的牺牲品,他被王某用水果刀刺死。或者还有一种可能,实习班主任刚一开口教育,王某便纵身一跃,跳楼而亡,于是作为幸存者的他又成为舆论压力中众矢之的——他逼死了孩子!
究竟谁逼死了孩子啊?悲剧发生了,我们不能只从那时、那刻、那人身上找原因。我想,每一个欲自杀的人,悲伤、痛苦、压力等不良情绪一定早已在心里蓄积了厚厚一层。
作为父母,你真正了解你的孩子吗?她每天嘻嘻哈哈,她真实的内心你了解吗?
有一个大家公认的好女孩在日记里这样写到:“我是别人眼中寻常的好学生。但是只有我自己知道我是什么样的。像有些人光鲜亮丽的在领导面前有好酒量,喝很多酒都很寻常。但是没有人知道他们狼狈地在厕所门后吐得天旋地转的样子。有些寻常是装出来的。”“人家是装作不努力偷偷摸摸的越来越好,而我却带着一副寻常的好的面具,越来越堕落。”
为什么孩子的心理在成人眼里也是雾里看花班难以琢磨呢?为什么他们表面看是一碧万顷的湖,内心却早已翻卷浪花的海?而作为妈妈,你知道吗?一个别人看来外向,阳光,有趣的女孩到底心里有着怎样的压力和负担,有着怎样的疲累和不满,有着怎样沉重的阴霾,老师不知道,同学不知道,妈妈也不知道——这才是悲剧的根源:家,不是心灵的港湾,不是一个可以抠鼻子挠脚心的地方;学校,不是民主的心灵家园,不是一个可以率性表达自己的精神乐土。在家里,孩子被父母逼着优秀,再优秀!在学校里,孩子被老师逼着强大,再强大!于是,孩子无法率性地表达自己的“偶尔调皮,偶尔惰性,偶尔的压力”,因为功利的父母和功利的老师会一棒子将其打死在萌芽状态。于是,你看到的孩子,也许已经不是孩子了!他们早已宣泄压力和不满的精神出口。试想,假若缪可馨在老师这里受了委屈,她潜意识里能马上想到妈妈,想到自己慈祥的妈妈,她永远会用温柔的怀抱接纳孩子,哪怕自己的孩子浑身缺点,她也会用爱温暖她,融化她,帮助她,那么孩子还会选择跳楼自杀吗?孩子为什么会跳楼呢?是因为她在潜意识里已经绝望了,她过去的经验告诉她,她是孤独的,没有人会理解作文写不好的她。这就是孩子的世界——她感受不到理解。
生活中,那些过于认真的老师,那些本人较为优秀或者自认为优秀的老师,那些过分看重名利的老师,或者那些性格不够温和的老师,往往会在施教过程中出现言语偏激、理性缺失的问题。因为他们求胜心切,于是面对犯错的学生常常责之过切而口不择言,他们常常会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成为悲剧的制造者。从批改作文看,繆可馨的语文老师袁老师应该是一个非常认真负责的老师,她会不会口不择言或者行为失当,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她肯定因为作文没写好而否定孩子批评孩子了。写了,没写好,我想至少应该充分肯定。如果老师肯定之后提出改进意见,一般是不会出现悲剧的。
一般来说,那些父母双方非常优秀而对孩子期望值过高,或者父母双方非常忙碌而疏于关注孩子内心想法、家庭教育简单粗暴的,孩子的内心常常是寂寞的,也常会出现心里问题。繆可馨的家庭如果真如其母所言其乐融融,孩子为什么在悲伤成河时想不到找妈妈倾诉?要知道,冲动之下的自杀一般都在是冲突双方最激烈冲突的瞬间发生的,而繆可馨不是,是哭了好久才跳楼的。可见,是经过心灵挣扎之后的抉择。
归根结底,如果我们的家庭和学校能去除功利主义,以人为本,尊重孩子,让孩子能够真实地表达自己,这世界上的悲剧也许就会大大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