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回到老家第一顿饭必定是烩面,既是了却游子的心愿,又是解馋。独自在外工作,时常会想起老家的烩面,特别想吃时,百度全城搜索,几乎没几家,而且距离都特别远。
我不喜欢吃羊肉,但特别喜欢吃羊肉烩面,很小的时候,家里附近开了一家烩面馆,羊汤熬好后,方圆几里都飘着浓郁的香味,从读小学一直到初中,因为爸妈生意忙,我是这家烩面馆的常客,当时烩面小份一元,大份二元钱,当时的烩面并不像其它地方那样,先制成一条条面饼,抹上油叠放在一起,用时再扯,而是直接从搓好的面团上拽下一团面,两臂一伸一抖,面团便像弹簧一样伸展开来,顺势在案板上啪啪啪摔几下,如此反复,摔得越狠越久面越筋道,只一会儿功夫,面团就成了一根根一公分多宽的匀称、厚实、弹滑、柔韧的扯面,被迅速甩入热浪滚滚的大锅中,锅中的羊汤用上等嫩羊肉、羊骨(劈开,露出中间的骨髓)一起煮五个小时以上,骨头油都熬出来了,煲出来的汤白白亮亮,犹如牛乳一样。2、3分钟一碗热腾腾、油汪汪、香喷喷的烩面出锅了,辅料以海带丝、千张丝,配以香菜,吃的时候再就着一颗蒜,简直是人间美味!每次感冒生病了,吃碗烩面,出一身汗,病马上能好!
我读初中后,烩面馆老板举家搬到了郑州,家周围陆续新开了好几家烩面馆,物价也由2元上涨到5元,味道却不再是小时候喜欢的味道!再后来出去读书,也吃过正宗的烩面,但还是怀念伴随我走过童年时光的飘在空气中的,浓浓的膻气味。老家的烩面,实在是乡情的结晶,实在是游子心头最浓情的念想,最温馨的记忆!
今天下午,吃完烩面,满足感幸福感倍增,去百度搜了下我们家乡烩面的起源传说,在此跟大家分享下,就当娱乐大众吧!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在登基前的一个隆冬雪天,患寒病落难于一回民农院。回民母子心地善良,将家养的角似鹿非鹿、头似马非马、身似羊非羊、蹄似牛非牛的四不像(亦称麋鹿)屠宰炖汤,又和面想做面条为李世民解饿。但追敌逼迫,情形紧急,老妇人草草将面团拉扯后直接下入汤锅,煮熟后端给李世民。李世民吃得满身冒汗、暖流涌身,不觉精神大振,寒疾痊愈。于是策马谢别。
李世民即位后,整日山珍海味倒觉不出什么滋味,就想起吃过的回民母子做的面,想到他们的救命之恩,便派人寻访回民母子,以厚加赏赐。还真是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了那母子。太宗又命御厨向老人拜师学艺。从此,唐宫庭御膳谱上就多了这救命之面麒麟面。
后来,因为四不像极其稀少,觅猎困难,武则天为此杀几贡使仍无济于事,只得取山羊代替四不像,麒麟面也改称山羊烩面。但是经御厨、御医鉴定其口感滋味和医用价值都不亚于麒麟面,于是羊肉烩面便成为宫庭名膳,长盛不衰。
清代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慈禧太后逃到山西避难,仍牢记烩面补身祛寒,多次差总管李莲英诏贡山羊做烩面食用,及时解除了寒疾病险。直到清末满汉全席宗师御厨庞恩福因不甘宫庭御膳房苛律束缚,逃出皇宫隐居黄河河南段后,正宗的原阳烩面才传艺民间。
传说终归是传说,都是人们加以各种感情色彩的描述,或许事实上并非如此浪漫,但它作为河南独有的美食,却是无可争辩的,烩面以它的营养丰富、味美价廉、老少皆宜而与河南人的生活密不可分。烩面的粗犷豪放与河南人直爽豪迈的性格无疑是相得益彰,最喜欢听的家乡话就是:“老板,来碗烩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