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教学一直是我很头疼的一个问题?
首先,我对需要教授的语法范围有点困惑,比如说,具体单词的用法算不算语法呢?和句法层面上的语法处理的方式一不一样呢?
最近正好在给学生复习语法,我自己的思路是从词到句再到篇章,从词性和句子成分这两个关键词出发,尽量帮学生搞清楚每种词性的功能以及它们与不同句子成分的对应关系。因为按照我的想法,能理解词性和句子成分,基本句型和从句也就好理解了,各大题型,尤其是语篇填空和改错也就好处理了。
但实际操作的情况是,学生太难掌握了。一般都是讲的时候大部分学生能理解,但下来不花功夫记,也缺乏在具体语境中的反复操练,于是过不了多久,又晕了。
其次,词汇量直接影响了学生对语法规则的理解和运用。
单词的用法在教学上过于碎片化,其难点不在我怎么讲清楚,而在于学生怎么记清楚。更要命的是,大多数学生连单词的拼写和含义就难以消化,更不要说这个单词的用法了。
而大多数单词不认识,学生就难以对句子成分进行正确分析,自然也就难以理解其含义。
我最开始以为语法难教是因为语法难,但后来发现比起语法本身的难度,单词才是更大的阻碍。因为据我观察,当在课堂上使用简单的词汇举例的时候,大部分学生可以相对容易地理解我们想象中比较难的从句、虚拟语气等语法项目,但一旦换成不认识的单词,尤其那些不是由单个单词,而是由很多不认识的单词组成的词组或句子充当句子成分的时候,学生就一筹莫展了。
很多学生甚至看到生词太多,直接就放弃了阅读,更不要说通过分析句子成分来理解文章,然后做题了。
虽然出现这样的结果,很大程度上是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或方法不当,但我监管不力和归纳不及时,也是原因之一。
当然今天的主题是语法教学,我就不展开谈其他问题了。
再回到语法上,结合我自己目前学习英语的经验以及Piennemann的语法“可教性假设”,课堂上的语法教学是很有必要的。
一方面,课堂上的语法教学属于外显性知识,可能无法直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但能有效提升学生对特定语法项目的注意,而注意加上大量的输入练习,就有可能将这些语法规则转换为内隐形知识。
另一方面,考虑到目前学生的课外英语接触面,是很难自然习得这么多语法项目的,直接告诉他们规则然后加以操练,算是相对高效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内容上,我还是想继续坚持以词性和句子成分为中心。
虽然目前教学效果不太理想,但与其想着去改变学生懒惰的天性,不如接受这个现实问题的存在,改进一下自己的教学。
所以自我反思一下,我以前在词性和句子成分上的教学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1-知识点教学周期过长。
我记得大概在1个星期左右了,拖得太久学生产生了疲劳感。加上缺少及时练习,学到后面学生已经忘了前面的内容。检测上也只是要求学生背诵了概念,没有实际运用的检测。并且检测时大部分学生都只能磕磕巴巴地背诵,学习效果不理想。
2-缺失后续跟进练习。
教完就放在一边,去处理其他的内容,导致本来就半懂不懂的学生更没有机会完全掌握。
3-缺少在真实文本中的分析。
练习都是用预先选好的比较简单的规范的句子,没有带着学生在真实的阅读文本中分析,导致部分学生认为做题和句子成分的理解关系不大,同时也无法正确分析阅读中的长难句。
结合书里介绍的“知晓”教学模式和增强文本显性度的方法我设想出一个新的语法教学模式:
1-课堂快速讲解词性和句子成分的基本概念
尽量用简单形象的语言,课时最好压缩在一节课以内。
2-通过显性文本巩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相关概念。
给学生印发标注了语法项目的语篇,即通过粗体、斜体、下划线、大写等方式标出句子成分和词性,要求学生理解句子。
3-用同样的语篇作检测练习,再用新的语篇作巩固。
4-引导学生按照所学的语法规则写正确的句子。
当然了,想法很美好,效果只能靠后续实践来检验了。初步试验定在明年新高一。
目前是高三,我不太确定有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使用显性文本这一策略,但会增加课堂上的长难句分析,引导学生按照语法规则去理解一个句子,而不是把认识的单词按照自己的主管想法组合起来。
越做越发现,任何一件事想做好都不简单,教书也不例外。
岂能尽如人意, 但求无愧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