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知道叶芝,源于他的一首诗《当你老了》。
当你老了,头发花白,睡意沉沉,
倦坐在炉边,取下这本书来,
慢慢读着,追梦当年的眼神,
那柔美的神采与深幽的晕影。
多少人爱过你青春的片影,
爱过你的美貌,以虚伪或是真情,
惟独一人爱你那朝圣者的心,
爱你哀戚的脸上岁月的留痕。
在炉栅边,你弯下了腰,
低语着,带着浅浅的伤感,
爱情是怎样逝去,又怎样步上群山,
怎样在繁星之间藏住了脸。
这首诗有许多译本,尤为喜欢冰心译作的简洁与深情。诗人这首原本写给女友的爱情诗,当巴图唱给母亲宋丹丹时,台上台下一片热泪纷飞,可见真挚的情感跨越种族与不同文化,是人类共同的软肋。
叶芝,192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这次手中这本《凯尔特的薄暮》是他整理出的一部优美的爱尔兰神话传说集。叶芝对爱尔兰传说中的神仙、鬼怪等等魔幻力量的存在深信不疑,他家雇的女仆,是一个渔人的妻子,她熟知各类乡野传奇,娓娓道来的神秘冒险全都收录在风格独特的《凯尔特的薄暮》里。
全书共六个部分,分别是:自序讲故事的人,第一章信仰,第二章神仙、仙灵和仙境,第三章鬼怪、邪魔和邪术,第四章奇人逸事,尾声踏入薄暮。
《遇仙记》《村鬼》《幻视者》……一个个故事读下来,竟感似曾相识,这就是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搬到爱尔兰乡间了啊!只不过蒲松龄生于1640年卒于1715年,叶芝生于1865年卒于1939年。对蒲松龄,郭沫若这样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评价蒲氏“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蒲松龄的故事形象鲜明、生动传神 。叶芝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用鼓舞人心的诗篇,以高度的艺术形式表达了整个民族的精神风貌”。他被诗人艾略特誉为“当代最伟大的诗人”。(可惜蒲松龄时代,尚无诺贝尔文学奖)。看来,不同民族的民间传说具有通感,是人们对不能解释现象的解释,对不能解决问题的解决,是心怀善意和希望的想象与流传,是许多人生活及精神的需要。于是,两位伟大的写者在这一点上自然交汇。
叶芝是著名的神秘主义者,所以他在爱尔兰西北村庄采风,和当地的各色人物交友聊天,认可这些谈话所得,加上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写成《凯尔特的薄暮》,反映诗人对于魔幻世界的思索与感激。
如今,叶芝离世已78年,时间久远,再加上国度不同、民族不同,我们再也倾听不到那个独特生命的有力脉搏,只能靠文字,追寻他远去的一点点回音,就如凯尔特的薄暮中,遥望远天那一两片泛红的云彩。美和爱,永远是叶芝生命的主题。罗伯特·勃朗宁的这首诗《你总有爱我的一天》,更适合吸引我们一次次靠近并倾听的叶芝。
你总有爱我的一天!
我能等着你的爱慢慢地长大。
你手里提的那把花,
不也是四月下的种,六月才开的吗?
我如今种下满心窝的种子,
至少总有一两粒生根发芽,
开的花是你不要采的,——
不是爱,也许是一点喜欢罢。
我坟上开的一朵紫罗兰,——
爱的遗迹,——你总会瞧他一眼:
你那一眼吗?抵得我千般苦恼了。
死算什么?你总有爱我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