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公司在逐步深入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带来新气象,从移动支付到新零售。而对医药伺机多年后,终于开始了大举进犯的步伐。
亚马逊是业务扩展与兼并进行的最为激进的一家互联网公司,收购全食(WHOLE FOODS),AMAZON GO扩张,每一次举动都会让相关行业的传统公司感到紧张与焦虑,因为它几乎百战百胜,极强的商业能力与视野,让它坐拥几乎全球最高的市盈率(接近200)。足见它营造的愿景足够宏伟。
今年1月,整件事情进入了高潮。亚马逊宣布与摩根大通、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共同组建一个独立的,服务于其50万员工的医保公司。这被认为是亚马逊开始正式进入医疗系统的标志。其实去年十月,亚马逊透露涉足处方药销售行业时,CVS(全美最大的处方药销售公司)股价应声下跌4.92%。而现在知情人士透露亚马逊要开始暂缓进军处方药销售行业,又使CVS股价上涨了4.2%。
销售是学问,药品销售是大学问。即便是在拥有非常成熟药品市场的美国,销售渠道往往也可以拿到药品售价的30%左右的利润。一方面这与美国独特的医疗系统有关(医药分家),另一方面,药品销售部门,医院,保险公司之间的信息沟通没有门槛,几乎不存在现下很流行的一种描述“信息不对称”
相比于我国药品销售长时间处于无监管状态。美国的医药行业条框则相对较多。亚马逊进入网络药店与保险完全不是一个新的尝试。早在1999年,美国药房理事会(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oards of Pharmacy,NABP)就启动了网上药店认证计划(the Verified Internet Pharmacy Practice Sites Program,VIPPS)。认证过的网站便可以销售处方药。
认证只能认为美国业界积极推动行业标准化发展。但是更重要的是,药店与医疗机构与保险机构间完整的信息沟通。在阿里健康上购买处方药,仅需一张处方照片(甚至有时候不需要)。而在美国的网上药店,则会有医师的电子处方直达药店。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在移动互联上已经引领全球后,仍然没法消除信息不对称和它所带来的资源错配问题。
继续说说亚马逊的问题。首先驱使亚马逊的,一定还是30%的药品行业利润。另一方面,是美国的医疗系统(我没有讨论能力),与医药行业仍然有可以改进与提升的空间。
美国在每年在医疗上的花费约为GDP的1/6,即使是在发达国家,也是极为罕见的比例。然而美国的医疗现状并没有非常完美,人均寿命与预期寿命均低于欧盟平均水平。价格昂贵的问题是整个医疗体系的顽疾,其中药品销售也是一个大问题。为了保障创新药物研发的积极性,美国对药品定价自主权几乎完全交给制药企业,这导致天价药比比皆是。由于私立医疗系统零散,仍然需要大量的医药销售代表(至少是进行学术推广),进一步增加了销售成本。
而销售层面的问题不止这些。
最大的问题在于药品销售的成本,由最开始,无数小型代理商,层层叠加,导致流通成本极高,药价高昂(我国2016年前的状态);而到了整合中期,代理商缩减,规模扩大,成本下降,这时保留着竞争关系,流通成本降低,药价主要由出厂价格决定。而到了现在,CVS占有美国近一半的的药品销售市场份额,Walgreen和RiteAids占有剩下的一半。这样的行业格局。流通成本虽然很低,但是消费者可以享受不到整合带来的利好,反而是垄断带来的价格上涨。CVS Health 2017年成为全美利润最高的20家公司之一。至于药企是否应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这是一个无法讨论的问题。
亚马逊面对已经较为饱和的药品销售领域暂时找不到突破口也在情理之中。中美两个虽然医药行业都是金矿一样的存在,但是,门槛却各不相同。在我国,鸿茅药酒靠什么拿下几百的毛利,与在美国CVS怎么拿下上千亿美元的利润,最终看来都是一个道理。亚马逊进入会给行业带来一阵生机,但是这不仅是暂时的,同时也是杯水车薪的。
本文原载于个人公众号,小天竺药事(Taige-Pharmacy) 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