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杀手:强降雨The first killer: heavy rainfall
初春时节的3、4月份,南方的暖湿气流显著增强,此时遇到南下的冷空气,冷暖交汇,江南一带成为我国降雨最频繁出现的区域,而随着华南区域逐渐进入前汛期,4月,华南一带雨势显著增强。
雨天行车,一个是路面摩擦系数较之干燥路面,会有所降低,从而使得刹车距离拉长,带来交通安全隐患,雨天高速公路的事故发生率较平时增大2-3倍。
下雨时,在公路上形成一层薄薄的积水,像水膜一样贴在路面上,这层“膜”大大降低了轮胎与路面的摩擦系数,当车速过快时,就很容易发生“水上漂”现象,这就是“水膜效应”。
4月2日,30余辆车在沪宁高速常州段发生连环相撞,造成多人伤亡。
小贴士
开车遇到大暴雨一定要打开车小灯,车间距一定要大一些,降低车速、保持慢行。同时挡风玻璃和车的视镜要保持清楚干净,不走不熟的路段和有积水的路段。
第二个杀手:团雾The second killer: mass of fog
雾天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比平常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损失极其严重。近两年中,在高速公路上出现的死伤3人以上的交通事故,三分之一左右与大雾,尤其是团雾具有关联。那么,到底什么是团雾,团雾为何被称为“幽灵般的马路杀手”,驾驶者应当如何应对?
1
神出鬼没“组团”来袭
团雾是在大雾中数百米到上千米的局部范围内,“潜伏”着的雾气更浓、很低的雾。由于这一特征,团雾也被称为“雾中雾”。处在团雾之中有时“伸手不见五指”。
团雾之所以对行车安全威胁较大,主要由于它具有局地性、组团性以及移动性三大特点。范围只有几公里,其外部视线良好,内部却是朦朦胧胧的,能见度非常低。因此,当司机意识到有雾的时候,可能已经进入团雾的中心,若来不及刹车就极易引发追尾事件。
2015年11月29日,山西大运高速因团雾47辆车连环相撞,致3死7伤。
虽然团雾神出鬼没,但也并非“无章可循”。一般来说,团雾的形成前提条件是昼夜温差大、无风,发生在早上6时到8时之间以及夜间的这两个时间段。水汽比较旺盛的河湖附近、低洼地段、雨后山区的高速公路,由于水汽条件比较好,便成为团雾最为青睐的“作案场所”。
在危险路段提前安装加密监测器,并在该路面设置灯光装置,减小团雾可能造成的危害。
2
遭遇团雾“躲”字为先
如果行驶中观察到前方视线受阻有“团雾”发生,在距离和车速满足变道条件,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应减速驶入最右侧车道,然后就近选择道路出口缓慢驶出或进入附近服务区暂避,等待团雾消散。
如果车辆已进入团雾区域,应立即减速,打开所有车灯,可通过路面标线及前车尾灯引导视线。特别是进入能见度很低的团雾区域时,切记不能就地停车。
如果不能驶离高速公路,应选择紧急停车带或路肩停车,并按规定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和放置停车警告装置,并将车上乘员转移至安全地带,等能见度好转时再继续行驶。
小贴士
大雾天里开车,要注意提前检查好车辆的灯光装置。在行驶时要打开防雾灯、尾灯、示宽灯和近光灯,充分利用灯光提高能见度。
除上面所列举的“马路杀手”,还有隧道、桥梁,大卡车、大客车。通过隧道、桥梁时应时时刻刻观察路况,减速慢行;在跟大卡车、大客车同路时,应该保持一定距离,减速慢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