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弘得到提拔表面上是儒学,但他是儒生也是文吏,吃得开的原因是他既懂政治又懂业务
没错,公孙弘就是放猪出身。他年少时家境贫寒,在渤海为富人放猪来维持生计,放到现代公孙弘怎么也是“建档立卡户。”但是,就是这样一个“西汉的建档立卡户”后来擢内史、升御史大夫,甚至拜相封侯,不仅成了西汉建立以来第一位以丞相封侯者,还为后来西汉“以丞相褒侯”开创了先例。俨然是一部草根逆袭的典范,那么大器晚成的公孙弘为什么能成功?他究竟在哪些方面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
公孙弘在早年期间担任过狱吏,因为学历太低,知识贮备不够而屡次办事失误获罪。经历此事之后四十余岁的公孙弘知耻而后勇,发愤图强,拾起书卷,于不惑之年开始学习《春秋》杂说,并最终选择《公羊传》研习并且小有成就。据史书记载公孙弘早年因家贫而买不起书,他就在自己放猪的竹林中砍伐竹子削成竹简,将内容抄于竹简上,孜孜不倦,夜以继日的的拜读。“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的话在公孙弘身上得到了完美的诠释。公孙弘的这份坚韧、学习态度不得不令学者钦佩,别说在没钱买书的时代,即使是现在像公孙弘这样勤奋好学的人又有多少?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公孙弘的努力也终于没有白费,这一次他的机会来了。经过前后两次征为博士的公孙弘,在金马门侍诏中展现了自己的才能,意气风发的登上了政治舞台。
如果说公孙弘是靠着厚积薄发而踏入仕途的,那么他的老成谋国和只唯上不唯实的臣子之道则是他征途一帆风顺的根本原因。从他踏入官场的那一刻起就清楚的意识到所谓的尊儒不过是官方的一套说辞,汉武帝也从来不是真儒家,他需要的是用儒学装饰后最好用又最实用的思想。公孙弘深知这一点,所以他每次回答汉武帝的提问时总能引经据典,以子曰诗云来装点门面,使汉武帝很是受用。其实翻阅史书就能发现,很有学问的公孙弘也是一个十足的小人。比如本来在底下和群臣商量好一起给武帝提建议,结果到了朝堂之后,公孙弘让直肠子的汲黯先开口,自己在一旁察言观色,如果武帝没有生气,他就接着建议,如果武帝稍有生气的脸色,他立马就改主意。还有主父偃被杀,董仲舒被流放都和公孙弘脱不了关系。难怪汲黯在忍无可忍的时候说:“听说齐人多奸诈之徒,今日所见,果然,果然啊。”这不是小人是什么?然而这样的小人却是汉武帝所喜欢的,汉武帝明白,要想从功臣勋贵们的手中夺权。这就不能靠贵族,得靠平民;不能靠君子,得靠小人。公孙弘确实出身卑贱,不讲原则,一味媚上,十足的小人,但他需要的就是这个。公孙弘是很会做臣子的,每次提建议时他从不替汉武帝做决定,会事先准备几个方案,看武帝喜欢喜欢哪一个,汉武帝决定以后,公孙弘就竭尽全力的帮武帝做到。不会顶撞皇帝,也从来不会不给武帝面子。试问这样的臣子哪个皇帝不喜欢。
所以公孙弘从猪倌儿逆袭到丞相,得到提拔表面上是儒学,但他是儒生也是文吏,吃得开的原因是他既懂政治又懂业务。
参考资料
《史记》
《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