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们常听到的一个词是教育均衡,均衡的内核是教育公平,教育公平和教育平等又有不一样,平等指的是相同条件,公平更多是价值判断
平等,关注大家资源和机会是否一样,而不关注合理还是不合理,本质上是给予每个人一样的东西,而不关注每个人自身条件和需求差异。就教育而言,就是提供一样的受教育机会和一样的教育资源,是否达到教育目标并不在考虑范围。
公平,关注的是价值判断,也就是过程和结果是否具有合理性。具体而言,假设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人,关注的是提供给不同个体实现相同的目标所需要的差异化、个性化的资源,是否能达到培养合格人的目的。
平等还能达到,绝对公平基本很难,人的个体差异太大,家庭地区差异也非常大,公平的教育更多体现在,不同的学生需要不同的资源来实现与同龄人相同的目标。
极端的例子:一个聋哑儿童与正常儿童都能得到受教育的权利,但教育内容不同。
大家普遍认为教育是国家公共财务承担,但教育又存在自私的属性,优质的教育资源逐渐成为核心资产,在国内目前阶段好的教育资源更多集中在公立学校,但公立学校的教育资源不平等造成了不公平,优质的资源给家庭条件更好的孩子,高个子的梯子更高,矮个子站在坑里,造成教育两极分化加剧。除了公立教育之外还有一块近些年逐渐被家长认可的教育资源民办教育,我猜测教育想着公平发展,公立学校的教学资源逐渐趋同,大力发展民办教育使民办教育对公立教育形成补充,良性竞争良性循环。
但另一方面,民办教育的市场导向也带来了一些弊端,导致某种程度的社会分化,并有可能将那些因社会和地理位置原因被边缘化的群体排除在竞争和择校的新机制之外。公共教育资源的流失、区域间教育发展的梯度拉大、学费不断推高等现象也确实在上海民办教育蓬勃发展的过程中屡见不鲜。目前的政策导向是公民同招。
教育,一直是中产家庭关注的重点。中国中产的焦虑中很大一块来自于对于子女的教育问题的担忧。根据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和嘉信理财联合发布的《2019年中国新富人群财富健康指数》报告显示,子女教育是新富人群的重要财务目标,尤其在一、二线城市,子女教育更被他们列为首要的财务目标。
这解释了民办教育发展迅速的基本原因:父母花钱意愿强烈,只要能提供满足需求的教育服务。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上海的家长们都十分关注首次执行的民办学校摇号政策。
在立法和监督的基础上,通过公共资源整体优质化来提升教育公平。公共部门在教育方面应增加公共教育的软硬件投入,普遍提高教学水平和管理能力。同时,应该增加公立教育中的特色教育。在美国会有一些磁石学校(Magnet schools),通过特色课程在许多方面为一些优秀的学生提供服务和支持,例如STEM科目、美术和表演艺术、世界语言等等。这可以增加区域教育选择的能力,并为少数民族和低收入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而另一边,对民办教育也应该适度允许其特色化、差异化和市场化。在不影响受教育机会平等的前提下,允许家庭自主选择教育培养的方向。对私立教育的方向进行监管,而在框架内给予鼓励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