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时每天早自习,我总是站着背诵课文或是各类知识点,怕自己坐下后太困了,直接趴在课桌上睡过去。
老师跟我说了好几次,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坐下来边背诵边书写,效果才好。
可是写字太慢了!写一句话的功夫我能背完好几句课文了,效率太低!我基本上还是我行我素。
工作后,没有人教,也没有人追着管,我却不知不觉中喜欢用笔写了。
刚入职的时候很多琐碎的事要记,而且业务时常有变化,靠脑子有点不够用。每天早上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晨训,组长宣读最新的业务变动,她一边说,我们一边记录。
后来工作岗位不断变动,每次新的工作内容都和以前不同,一切又需要从头开始,还是得用笔记下来。
看来,纸和笔的发明,真是老祖宗的一大创举啊!
可惜写了二十多年字,直到今天,读了日本著名的咨询大师――赤羽雄二所著的《零秒思考》才恍然大悟,原来书写不仅仅是帮助记忆,更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1.写出你的问题
刚上班时业务不精,难免出错。为了不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若是哪天出现失误,班后我就把所犯的错误写在笔记本上。
某年某月某日,哪处出错。出错的原因是什么,应该如何改正。
就像学生时代的错题本一样。把考试时做错的题目摘录出来,反复琢磨研究到完全弄清楚为止。
当时这么做,只是迫于工作压力,为了避免同样的错误反复出现,但后来才明白,这其实是个总结、反思的过程。
把错题摘录出来仅仅是第一步,还要去想自己错在哪里,今后如何避免。
2.列出问题远远不够
随着工作时间越来越长,接触的业务范围越来越广,每天跟着师傅学到的东西也越来越多。白天因为时间关系,只能匆匆将师傅所说大致记下,等下班后,才有时间仔细归纳整理。再结合自己遇到的问题,好好琢磨。
再后来有了效率手册,形成了固定循环。
前一天晚上列计划,包括工作和生活各方面,把待办事项一一列出。第二天晚上,再一一勾对,看昨天列下的计划今日是否完成。
如果是,就在某一事项后面打√。如果否,那就思考今日计划未能完成的原因,并把思考结果写下来。再针对找出来的原因,相出解决办法。
周一到周五,总结当天的计划实施和完成情况;每周日晚,总结一周所面临和已解决的问题,再列出下周的周计划;每月末,对本月的收支状况、读书计划完成情况、工作量等多项分类进行归纳,并列出下月计划。逢季末、年中、年终进行大总结。
若连续几天甚至一至两周,工作效率低下,无法按时完成计划,就说明工作中有很大问题。这时就要思考,到底是什么原因。是因为临时性工作太多,还是因为时间管理有欠缺;是身体欠佳,还是思想懈怠、执行力不够……
本月读书几本,为什么只读了这么几本,距离全年目标完成还有多少;本月开支共计多少,大额支出都是哪几项;本月最值得一提的成就或是收获是什么……
将各类事项罗列、归纳再总结,好的继续保持;不好的,找到原因之后,就要及时采取措施,改变现状。
刚开始使用效率手册时,并没有领会其精髓。只是机械地将需要完成的事情大概列出,每天写下来的东西也很少。但随着书写和思考习惯的养成,总结、反思的篇幅开始大大超过列计划的篇幅。特别是周末、月末总结时,对自己这一阶段的行为、表现、取得的成绩以及不足的地方,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3.好脑瓜不如烂笔头
初中时,老师提到过某中学,以管理严格和高升学率著称。外校人员慕名而来,取经之后发现他们的学生之所以成绩很好,就是因为做到了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不断整理和解决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年少气盛时无知无畏,往往对先进的经验方法不屑一顾。现在回头想来,自己若干年后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方法,其实早就有人告诉过我了。
但明白了道理,还要有行动。
人脑是很强大的,能同时接收到很多信息,但一次最多只能处理四个组块的信息。为了保证我们能够集中注意力,写下来,是个很好的高效处理方法。
每天的时间有限,写字也确实比只在脑子里想一遍来的慢,所以在设置各项计划和进行总结时,一般不会长篇大论。列计划占5行左右,总结反思内容也占行左右;等周末或月末复盘时,再深入思考一下,可以稍微多写一点,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