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此文的动机,缘于最近读书中接连遇到的一个古老的话题——“碎片化阅读”。
在蔡叔的《认知突围》中,作者认为碎片化阅读的主题或是内容在深度上不够,不足以让缺乏知识背景的普通人将有效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可作为建立知识体系的入口。
但《洋葱阅读法》的作者彭小六则认为碎片阅读是有目的地学习更多,碎片阅读就是对一个个的碎片化的概念进行梳理和理解。碎片化阅读的方法可以概括为三个步骤,分别是:提炼、链接和融合。两个作者的观点我觉得都正确但又好像是相反的。
我再结合我之前曾经在一些公众号中看过的文章,对碎片化阅读的态度也是大多是持否定态度。这个话题一直以来也是被大家讨论的对象。为了彻底弄明白这个碎片化阅读到底是利是弊,我专门进行了一下深入地研究和思考。
首先,我们必须对碎片化阅读做一个定义。网上有一个定义是这样说的:碎片化阅读是基于电子书、手机、网络等新型阅读媒介在碎片化时间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方式,内容以短小零散的碎片化知识为主。
那么这个定义里的两个关键词:碎片化时间和碎片化知识。 而碎片化时间,在网上却没能找到一个准确的定义,到底多久是碎片化的时间?1分钟,5分钟,10分钟,还是20分钟?
如果非整段时间都叫碎片时间,那这个范围真的很大。我觉得能否利用好碎片时间,最关键地是将不同时长的碎片时间匹配上正确的学习内容。
网上所有的争议其实都是因此而起的,说碎片时间阅读不能引发深度思考的,有可能是把一篇长文安排在短时间内阅读了; 说碎片时间不能形成体系的,那肯定是没有目的性地东看一句,西看一篇,没有带着问题去看。这种没有目的性也更容易让注意力被网络上各种视频和新闻轻易俘获。说碎片化时间不成体系的,因为阅读者自身就没有框架思维和体系思维,他的阅读怎么可能成体系?
第二个关键词,碎片化知识。我觉得当你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还没有形成框架力的时候,所有的知识其实都是碎片化的,包括书上的内容。虽然每本书自成一个系统,但是这个系统和你自身的知识体系是不同的,因此碎片化知识的范围其实很宽泛。
由此看来,关于碎片化阅读这个问题,碎片化时间是基础。你必须基于不同时长的碎片时间,将相应的学习内容与之匹配。
既然碎片时间没有一个准确的范围,那我们就以出现频率最高的三个时间段:3-5分钟,10-20分钟,30-40分钟来进行分析。那么在使用碎片化时间之前,准确预估你能利用的时间有多长其实是关键,这样你才知道你应该拿什么内容去填充这段时间。
一、3-5分钟的碎片时间:
3-5分钟的碎片时间,对于大神来说可以干很多事情,比如可以背10个单词;可以做一个即兴演讲;听书1000+个字;可以阅读两页书;可以浏览一篇文章的精髓;可以浏览一本书的目录......因为他们思维的活跃程度、知识的吸收程度、做事的专注度不是我们能轻易达到的。
所以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我不建议这段时间用于读公众号的文章或是读书,因为时间太短非常有可能出现不能深度思考的情况。
那么怎么利用呢?
第一,可以去看一些你平时关注牛人的微博或是微头条。不要追求数量,看完一条或是几条后要刻意去思考他的言论是否正确,我是否可以引用到自己的生活或是工作中。
第二,看自己写的文章。自己写的肯定是之前思考过的而且也比较熟悉,你再看一遍的时候有可能会有新的想法和灵感,或是你现在对于这个问题的认知已经升级了,你就可以思考如何修改或是再写一篇此话题的文章。
第三,什么都不做只是思考。真的,什么都不做,放空大脑。你会发现其实你的大脑并未停止思考,它会在潜意识里不停运转,经常想不通的事情会在这个时间突然想明白了,有时真的要留给大脑一定的空间来"自由畅想"。
二、10-20分钟的碎片时间:
10-20分钟这个时长,被利用率比3-5分钟大大提升。首先如果可以的话,你要准确预估一下这段时间到底有多长,通常我认为是可以估计出来的。然后寻找在这个时间之内可以完成的阅读资料。
可利用的方式: 每日背单词打卡,听书,看一个TED视频,根据研究主题阅读公众号文章等等。
但不管是哪一种阅读方式,都必须要明确一个目的,带着问题去读并在阅读后作总结。文章开头提到的,蔡叔主张将碎片阅读作为建立知识体系的入口也是在这个环节(及更长阅读时长)中实现的。
以听书举例,建议选定一个主题来听,并在听完之后提炼要点,积累起来也是个庞大的数据库。以我个人的亲身经历,我一年之内利用通勤时间听完了好几部名著,包括《白话红楼梦》,想想这也是积少成多的结果。
再以阅读公众号文章举例:比如我有15分钟的时间,那我可以挑一篇公众号文章阅读,大概7-8分钟就可以读完一遍。这样就完了吗?NO!
剩下的时间你可以用一句话或是几句话总结一下这篇文章到底说了什么,或者把这篇文章的主旨,标题,小标题,金句再看一遍,想想通过读这篇文章我学到了什么?这篇文章是值得收藏的干货文,还是一篇虚有其表的标题党文?然后你就可以决定把这篇文章收藏进你的知识体系中还是放弃。
彭小六在《洋葱阅读法》中介绍了一款收集碎片知识的小工具-印象笔记APP,它支持很多APP如得到、微信、网易的一键保存。
你可以先去创建一个收集箱,按照主题把所有在碎片阅读中那些有用的文字、图片还有文章按类别都收集进去,统一地用一个地方对它们进行收集和保管,不管是以后查阅还是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都大有用处。
但是阅读公众号文章是随便阅读的吗?NO!还是那句话一定要有目的。你可以在平时把你关注领域的大V,优质公众号文章按你关注的主题收集起来,成为一个初级的数据库,每次不管是10-20分钟的时间,还是30-40分钟的时间,你都可以根据研究主题去这个数据库中找到现阶段需要读的东西。
如果你关注的这个主题是处于初级阶段的,那么通过这种碎片阅读自然而然就实现了“将碎片阅读作为建立知识体系的入口”的目的。其实我在实践中发现,有些问题通过这种碎片化阅读就可以解决了,像知乎,得到等APP上的文章都是比较专业的,对于特定问题你读上五篇左右的相关文章再加以自己的总结归纳通常都可以解决。
比如我利用上下班时的碎片时间研究明白了“如何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如何写书评”,“简约手帐风排版方式”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确实是帮助我建立了初步的知识体系。现在我在阅读过程中只要发现与这些主题相关的,我都会自动加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这样可以不断地使自己的知识体系迭代更新。
如果你说,我没有建立数据库,我也没有确定的研究主题,我就是想在这段时间内读点东西,那也是没有问题的,你只要做到带着目的读,读完去思考和总结就可以了。至少你读完了要明白这篇文章讲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那就不算白读。
其实根据我的经验,这10-20分钟还有一个特别好的利用方法,那就是在网上购物。
可能大家会奇怪为什么这么说?我相信大家肯定都有过这样一种感触:淘宝一分钟,人间一小时。本来打开淘宝就是想买一双拖鞋,结果不知不觉掉入时间黑洞,又看了很多淘宝推送给你不相关的东西,结果一个小时过去了你东看看西看看已经忘记了你来淘宝是要买什么的。
与其这样,不如给自己规定一个时间,要求自己在这10-20分钟的碎片时间就只流览这一种产品,其它产品不能看。即使你要货比三家之后再决定买哪个,时间也差不多够了。而碎片时间一旦用完即使你没有完成下单也不得不停止,只能利用下一个碎片时间完成下单,这样就不会造成多余时间的消耗。
三、30-40分钟的碎片时间:
这种长时间的碎片时间利用方法就很多了。与前两种最明显的区别就是这段时间可以用来读书的某一章节而不只是读公众号文章了。
读书之所以要放在长时间里去阅读,一是因为书的篇幅本来就长。第二呢,虽然书中的某一章对于你来说是个碎片知识,但是毕竟这一章和全书是成体系的,它不是纯粹的碎片知识,阅读时可能要回忆并结合本书前面几章的内容进行理解,这就需要一段稍长的时间来阅读了。
如果你是利用这段时间阅读公众号文章,你有可能通过阅读3-4篇同主题文章搞懂一个概念或是解决一个问题了。
在《洋葱阅读法》中,彭小六提到的碎片化阅读的三个步骤:提炼、链接和融合。这三个方法,可以让你在浩如烟海的碎片知识里快速找到自己要的东西。这个流程我觉得还要在开始时加一条:学习,后面还要加上创新和分享。
因此总的流程是学习-提炼-链接-融合-创新-分享。但是我们现在如果讨论的是这30-40分钟时间内应该学习什么,那我认为这段时间可以做的只有学习和提练。其它环节是需要自己在非碎片时间进行的,并不在我们此次讨论的范围里。可以简单说一下。
关于提炼,彭小六介绍了两款APP:萝卜书摘和概念卡片,都可以用来提取关键概念。其实我们也可以通过手机备忘录来实现记录。
链接:就是把提炼出的核心内容和我们自身产生关联,加上我们自己的标签和说明,最终为我们所用,这个是比提炼更重要的步骤。
融合:就是指经过加工、组合,变成我们自己的这样一个过程。
创新:不照搬别人的知识,有自己的判断和创造。
分享:这个不用说了,由输入变为输出,巩固知识,加深理解。
学习-提炼-链接-融合-创新-分享这个步骤其实不仅适用于碎片阅读,还适用于所有阅读。还可以在最后加上“教学”这个环节,会教是学会知识的最高标准。
四、我个人有碎片时间使用方法:
我作为一个宝妈+上班族,是没有太多空闲时间去自我提升的,所以碎片时间对于我来说十分重要。我主要的碎片时间是早晚的通勤时间,单程大概是40-50分钟,这段时间一般都是在路上,是不方便看书的,因此我的方式就是听书。我使用的读书APP是微信读书,不仅这上面的书比较全,重要的是它可以听书。我会把全部时间都用于现阶段正在读的书上(否则一个月内看不完2-3本啊),听完之后我会在白天抽出一小段时间把我听过的内容在纸质书或是电子书上再翻看一遍,把重要的句子记录下来。
我还利用过这段时间来背单词,看TED,听喜马拉雅,效果也是很好的。
综上所述,想要碎片时间用得正确,首先在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其次要有目的性;最后要强制自己有思考和总结的习惯。这个方法其实也是我们读书的方法,坚持使用这种方法也有助于我们自己知识体系和框架体系的逐步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