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42岁,如果按阅读来划分, 在此我理解学生时代的各种课本也可以算是我的阅读史的部分。所以这42年我大概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四阶段:24-33岁。
大学毕业进入社会,工作,跳槽,恋爱,旅游,吃喝,各种腐败,就是没有读书。刚毕业的时候在一家本地连锁书店工作,整天就是跟书打交道,发书,卖书,进书,就是不读书,不找借口,大概是因为专业数据居多。跳槽到方正电脑卖商用pc,可惜不是那块料,也没有技巧,更没人带,以失败告终,这段时期就是浑浑噩噩,压力颇大,书更不读了,没有心思。跟着朋友的脚步去了北京,还算好很快找到了工作,搬进公司宿舍,一同住宿的同事有爱书的,跟着一起读了编程语言和数据库原理,有人陪伴和监督就是好,更多是工作的压力,生存的压力,学习效率奇高,一周学会编程,纯是被逼急了,为了生存而读书。
工作渐趋稳定,就放下了专业书籍,开始捡起各种闲书,跟朋友一起看了很多电影杂志,电影评论,开始接触安妮宝贝的书籍,那时候安妮是小资和最早的职业作家的代表,但是文笔还是不错的,朦朦胧胧间开始学会欣赏文字的美好和韵味。
有朋友爱书带我去贝塔斯曼书屋,太超前,我的理解书不在中心地位,所以贝塔斯曼的失败就可以理解了。再后来当当兴起,上午买书,中午就送到公司了,实在方便,借此便利看了不少书,可惜那是年轻也没有目的都是读些闲书,没什么营养,最好的时光都是用来浪费的。
一起北漂的朋友中有一个尤其爱书,都是些各种大部头名著和个人传记,我不喜欢,但也蹭着读了不少,尤其喜欢民国时期的一些大家的散文,比如沈从文和胡适的书,竟然没来由的喜欢,大概是因为文字的优美和其中的意境,也从那时候起养成了看民国时期的书籍。
这个阶段充斥了频繁的跳槽和人生的变动,比如恋爱和失恋,比如北漂失败和回乡,这个时期我是从一个小年轻变成了30多岁,一直都是失败,书籍从来都不是我的朋友,起码我没当他是朋友,现在回看有很多机会让人生改变,只是自己蠢笨,没有发现。这个相对灰色和黑色多一些的时期,书籍在黑暗中发出不多的光芒,但已经在悄悄改变我了,想来是时候未到,直到我35岁,那就是后来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