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王瑀老师运用“思考金三角”开设了一节常态分享课。这节课再次展现出“思考金三角”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的积极作用。“思考金三角”不仅让这节课的教学流程环环相扣,而且带动学生在思考与扩展中不断提升认识与能力。
一、连环思考金三角
课堂一开始,王瑀老师就采用“思考金三角”引入。
1.启发学生主动思考
王瑀老师从“不懂中文的外国人如何从地图上获得信息”的问题开始启发思考。
2.让思考被看见
学生们通过观察地图,很快发现地图上的图例,并做出正确回答。这个回答让同学们本来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到地图上的图例。
3.扩展、转化、再应用
紧接着王瑀老师运用“图例修改小故事”扩展同学们的认识,并引导思考“图例修改原因,开启下一个“思考金三角”。
从引入到设计图例小组活动前,王瑀老师共运用了五个“思考金三角”,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从认识图例到归纳出图例的设计方法。
接下来的小组设计图例与同学互相评价作品的两个活动中,王瑀老师又运用连环“金三角”,让学生在思考与再应用中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图例设计方法。
比如在图例设计的思考与制作环节中,学生自觉地“再运用”上一个环节中生成的“线条简单、凸显特征、不易误解”的设计方法。
比如图例设计作品评价环节中,学生又把图例设计方法“转化”为图例评价方法。
二、用信息技术聚焦学习体验
“思考金三角”的中心是学生。王瑀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能恰到好处地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的获得学习体验和培养能力。
比如引入过程中,王瑀老师运用抢权工具调动学生思考与回答的积极性,使学生注意力迅速聚焦到地图上的“图例”。
比如图例设计方法的探索环节中,王瑀老师运用IRS反馈器让学生依次猜三个图例的含义。这个信息技术的应用过程一举多得。
第一是让学生思考被看见。学生通过IRS反馈自己的认识。系统又统计出全班的思考结果。而学生看到统计结果后又会有进一步的思考。
第二是便于扩展认识图例设计方法。学生经历图例含义的思考后,认识到图例的特点,进而扩展归纳出图例设计的方法。
第三是激发出学生的探索热情,为下一个环节的设计活动做好铺垫。这里,老师设计难度逐渐提升的三道题。三道题的正确率果然从接近百分百降低到了百分之十左右。而同学们的好胜心却反而被逐渐激发出来。学生的这个心理体验过程都在王瑀老师的刻意设计之中。
三、刻意倾听促生成
整堂课最让人受教的是,在每个“扩展、转化、再应用”环节中,王瑀老师都非常重视倾听学生的感悟。这里王瑀老师常运用挑人工具,或从正确作答的同学中抽号,或从错误回答的同学中抽号,然后让全体同学一起认真听同学的分享,并给予回答同学(乃至认真倾听同学)鼓励性积分。这不仅让“扩展、转化、再应用”的生成被看见,而且有效地提升了个别乃至全班同学的思考、表达和归纳能力,让同学们自己完成“扩展、转化、再应用”。
继2019信息技术培训之后,再一次听到王瑀老师的“思考金三角”,又有新的收获,感谢王瑀老师的分享。
关于思考金三角,王绪溢老师很早就在简书中做了介绍。以下就是其中的两篇“教学,专业乎”,“关注课堂互动 提高教学质量”。
关于评课,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个金楠老师曾经做过的培训“跟着金楠老师学评课”。
感谢各位专家、老师的分享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