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本案例以列表滑动操作的速度判断为例,使你掌握在 Protopie 中进行操作判断的主要思路和多种实现方式。
具体运用场景
对于长列表来说,我们一般会增加一个回到顶部的按钮,使用户点击后能够直接回到首屏。一般情况下,回到顶部按钮是常驻的,在超出一屏时,按钮出现,用户需要时候,点击即可返回顶部。
如果说我们想要让设计比用户想得更早,就可以在列表界面在浏览超过一屏后,用户进行快速上滑时,做出预判用户有快速回到顶部的需求,这时界面才会出现回到顶部的图标按钮,点击后可以直接回到顶部。这样回到顶部按钮既不会遮挡界面显示,也可以在用户最需要的时候出现。
需要实现的效果
用户做上滑操作时,当速度满足一定条件时,页面的反馈与正常上滑的操作有所区分。
本案例中长列表当滑动超过一屏后,快速向上滑动则出现回到顶部的图标,点击回到顶部。
此方案需要满足的两个判定条件:
○ 滑动距离超过一屏
○ 滑动速度超过X
方法一:使用Protopie的触发
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快掷”的触发(手指快速滑动图层,达到一定速度可以出发相应动作),但是“快掷”能改变的只有滑动方向,对于具体的速度无法自定义设置。
方法二:利用Protopie预定义变量
Protopie中有预定义获取点击后手指在屏幕上滑动的速度:
具体实现,在抬起时获取用户滑动速度(其中速度正负值表方向),并赋值给变量speed,监听speed的值,当满足speed>1500且滚页超过一屏(滚页>603)则回到顶部图标出现。这样具体有效速度的范围便是可以调整的。
方法三:自定义参数计算
小爷自己算速度,具体实现步骤:
Step1:设置6个变量,分别为time(计时器);t1和t2(对应下击时时间及抬起时时间);y1和y2(对应下击时及抬起时鼠标或手指的在Y轴上的位置);speed对应用户的操作速度。
Step2:变量time为数字变量,添加自动加载触发后赋值time,使用循环表达式time+0.1,即使用0.1秒为最小单位(可以自己设定)进行计时。
Step3:t1和t2,分别添加在下击和抬起操作下,使其等于time。
Step4:y1和y2,分别添加在下击和抬起操作下,用户操作位置的y,使用表达式$mouseY
Step5:在抬起操作下进行speed计算:speed=(y2-y1)/(t2-t1) (速度的正负值表示其在y轴上的方向)
(PS若方向不做考虑可以使用abs函数,abs是取绝对值的函数去除移动方向的限制)
Step6:最后添加监听,监听speed参数,使用条件当满足speed>1500且滚页超过一屏(滚页>603)则使得回到顶部图标出现。(这样就不嫌事多的完成自己的计算)
案例拓展--用户操作次数判断的实现
速度可以判断,那么用户连续操作的次数呢?
若要将案例中的速度变为连续操作次数的判断的话,列表当滑动超过一屏后连续两次上滑则出现回到顶部的图标,点击回到顶部。同样参考实现方案三,自己设定各个参数,做两次连续上滑操作的判断。
需要满足的判定条件:
○ 滑动距离超过一屏
○ 存在两次滑动操作时间差小于1s
○ 存在两次滑动操作的滑动方向一致
具体实现步骤:
Step1:设置6个变量,分别是time(计时器);t1和t2(分别为两次操作的抬起的时间点);y1和y2(分别对应下击时及抬起时鼠标的在Y轴上的位置);slidenumber对应的连续操作的次数。
Step2:其中time计时器与之前案例中一致,使用0.1秒为最小单位。
Step3:y1和y2,分别添加在下击和抬起操作下,用户操作位置的y,使用表达式$mouseY,若y2-y1>0则表示操作为上滑操作。
Step4:当用户抬起操作时,若操作计数slidenumber为0则将当前的time赋值给t1;若操作计数slidenumber为1,则将当前的time赋值给t2。
Step5:整个连续操作计数slidenumber的计数通过监听y2的值实现。
○ 当y2-y1>0,slidenumber=0时,将slidenumber赋值1,说明当前出现一次有效上滑操作
○ 当t2-t1≤1,y2-y1>0,slidenumber=1时,将slidenumber赋值2,说明出现连续两次上滑操作;一秒后将slidenumber恢复到初始值0
○ 当t2-t1>1,y2-y1>0,slidenumber=1时,说明两次操作不连贯,将slidenumber设置为1,并将t2值给到t1
○ 当y2-y1<0时,向下滑动,将slidenumber恢复到0
Step6:最后添加监听,监听slidenumber参数,使用条件当满足speed=2且滚页超过一屏(滚页>603),则回到顶部图标出现。
案例源文件下载&预览
https://cloud.protopie.io/p/14e927bfe8
(需要下载源文件,源文件中有四个不同场景,对应“快掷”、“速度判断”*2、“次数判断”)
本篇教程作者:Annie;编辑 :J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