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许多的职场干货,但是,最后都成了过眼云烟,好像看过之后没有留下什么。这是什么情况?为什么看的时候觉得超级有用,看过之后却转眼就忘了……
不知道你是否和我一样的感觉,在这个碎片化阅读盛行的年代,似乎人们的思维也变的碎片化了。所谓的干货,毕竟是别人总结而来对他自己非常有用的经验,你我怎么用?
一、储存干货备查。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以我们在看过干货文之后,还是不要简单的点击左上角的<,而是点击右上角的…。保存起来,等到有用的时候就可以查询得到。之前在学习管理学时,一位导师是这样说的:管理类的书籍要多读,快读,等到你需要用到的时候,你能够忽然想起——哦,这个案例我看过——看书的目的就达到了。我承认我努力去做了,嗯,但是不记笔记的话,靠想起来真的是很难。工具类的干货也是同样,同样的工具不同的理解,使用的情境等都是我们可以存之而后使用的。
二、定期的分析
所有的经验,没有经过自己的脑袋分析,就只能还是别人的经验。
大家都吃过面包,你认为好吃的面包,会做吗?如果想要成为自己的知识,那么你得知道这么好吃的面包是如何做出来的,需要什么条件等等。然后,你也能够照葫芦画瓢的做出来自己的面包。虽然没有别人做的好,但是你可以根据你的喜好进行定制了!不是吗?
所以,对于干货文,我们积累的多了(见第一条),还是可以抽空拿出来自己嚼一嚼的。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 比较。在工作中我们经常采用的就是比较的方法,横比,纵比,同比,环比等。比较我们收集到的文章,你会得到不同的结论。如介绍同一个工具用法的文章,不同的作者会有不同的想法。相同的文字内容其实就是教科书的引用,留之备查即可。不同的描述才是作者的真知灼见,是我们需要通过比较得出的结果。
2. 换位思考。当得出作者的真实想法后,我们可以虚拟出作者的环境(若作者背景介绍的比较清楚的话)。将我们自己置身于虚拟环境中,想一想如果我在处理这个问题,我会怎么做。当我在做这样的实践时,有时会忽然暴起,傻啊,我才不会这么做!当然,平静下来后,想想应该是环境背景,尤其是面对的人与事不同,所以才有不同的做法。不过,至少对于这样的干货,想过之后我就不以为然了。真正引起深思的文章,还是值得深入研读,并且找到相关资料进行学习的。
3.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当经常采用以上两条进行实践后,基本上针对于你感兴趣的话题,可以做到大概看一眼就能够鉴别是否有用了。于是乎,有用的存上,没用的就直接略过吧……
知识都是靠积累起来的。
说实话,碎片化的阅读确实让我感觉思维跳跃的太快。刚才还在喝鸡汤,马上又在嚼干货,忽然又有新闻热点,不经意点开了娱乐八卦……
读书,还是必要的。至少书让你在一段时间内沉浸在一个话题之中,也能够引发你深层次的学习与思考。《深度工作》上就讲的挺好,对于碎片化思维的反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换句话说,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又去看书评……这个……你节省的是时间,但同样节省了思考的过程,面包,看来你是不会自己动手做了。
365无戒极限挑战营 第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