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日记-Day10:2021.01.21 周四
阅读时间:05:30-06:30
阅读内容:《成事心法》03章1-6节
具体页码:P225-265
阅读成果:书上标记
按照昨天的读法,还是带着主动阅读的问题去读。前4节读得很认真,后面就有点不耐烦。
一是因为每个小节基本都是同样的结构和叙述方式,基本都是提出问题,然后引用曾国藩或者举例加说理给出论点,很像高中时候写的议论文,读多了就觉得寡然无味。
二是整个章节有一个题目,但各个小节的内容之间似乎是彼此独立的,找不到其中的联系,很难把那么多分散的主题串在一起。如果是并列的三五个小节还好,但这本书每一章有十七八个小节,没办法完组块,认知压力就很大。
今天看完整体感觉有点烦躁,觉得这本书里面的内容并不像是按照一定的逻辑构建起来的,而更像是把很多分开写的随笔放在一起,大概地做了个分类。
虽然作为作者个人的理念和价值观,所有的内容肯定是一个内在联系的整体。但这本书作为一个表达的载体,感觉并没有以一种清晰的条理呈现出来。也有可能,这种总结人生经验的书,本来就因为内容太过复杂 ,不好抽象成特别条理的形式。
作为读者,可能对于这样的书,并不适合用读经典书籍一样的方法。
听过老大分享的方法之后,意识到一件事:其实对于这种人生经验总结类的书,并不适合当下就特别细地去总结和吸收。因为所有内容是作者基于自己多少年的阅历抽象出来的一些经验,肯定不可能通过阅读就全都吸收进去。
这种传记类的书可能更多地还是像老大说的一样,是提供一个视角,让我们看到一个人的活法。读完之后从中汲取一两个点在生活中实践就很不错了。
像《少有人走的路》这样的书,整本书是传递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看完能够建立一套新的观念。而目前看过的这两本传记,除了作者的一些理念之外,有太多具体的方法层面的东西,是没有办法一下子就吸收的。
这一类的书可能要像字典一样,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随时翻出来看一看,参考一下作者的视角和思路。用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去消化和应用书中的很多东西。并不是几天的时间看完,就能全面吸收和应用的。
分享时间:06:30-07:05
分享内容:库伯学习圈+阅读方法
01.What-分享了什么?
今天的分享老大讲了他在阅读第三章的时候采用的一种新方法。
- 读第一遍:10分钟内读完,定时1分钟读10页,快速翻完之后获得对本章内容的整体感觉。
- 读第二遍:20分钟内读完,定时2分钟读10页,阅读前先看提出的问题,自己先回答,然后对比作者的答案,找出区别,并总结自己能从作者那里学到什么。
- 读第三遍:3分钟读10页,在书上划重点。
讲这个方法之前,还基于库伯学习圈的方式演示了一遍自己从读书找不到感觉到最终总结出方法的过程,感觉非常直观又有效。
第一步先通过快速阅读形成感受,第二步对自己的感受进行观察和反思,找到自己的目标和想要,第三步确定达成目标的行为,第四步对自己的行为和结果进行总结,形成有效的方法和流程。
02. Why-为何有感触?能解决我的什么问题?
他提到自己在阅读的时候总是进入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不知不觉掉进作者的叙述当中,下意识地去还原每一个小节的场景,导致阅读很慢。
这也是我这两天阅读这本书的状态,昨天只读了三小节,觉得慢不是问题,有清晰的收获就很好。今天一下子读了6个小节,开始有负面的感受。老大反思自己的状态时,觉得很有共鸣,想知道他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
03.How-下一步如何行动,带来改变?
明天阅读的时候尝试一下用这个方法,并用库伯学习圈四步法形成自己的方法。
同时,接下来第六期主题的阅读中不再过分精读,把掌握作者的整体视角当做重中之重。从目前的精读满读调整为以检视阅读的方式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