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看有关如何读书的书籍,同时还有一些有相关的书籍正在运输的路上。为何每次我下定决心要用读书来改变人生的时候都会从读书类的书看起呢?这已不是第一次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心理学中曾表明,一个人越是在意的往往是自己欠缺的。从这个角度看我是个极度不会读书的人。当然,从我个人来说,我能读书,有读书的兴趣,读书的动力。只是我不会读书!什么叫不会呢?从我多年的读书经历来看,我读了那么多的书,但人生依然在那条迷茫的道路上渐行渐远。我的各方面,包括写作方面的能力都是那么普普通通,豪无特色可言。
怎么破?
1.总结
最近,在看过书,写过读书笔记后,我发现虽然每本书的内容都有各自的特色,但其背后的原理却是相通的。读书往往有三个层次:第一层,也是最基础的一层,就是看书。也就是用眼睛看书,用大脑理解文字。而这一层的读书让人最轻松,看的爽,只是看完也就完了;第二层,相对进阶了一层,是在看书的基础上进行读书笔记,而目前我的所的相关书籍都会用大量的文字去描述自己独特的笔记方式,归纳起来大体也有三种。(1)摘抄法:记录让你心动的文字。(2)书摘+心得法:在记录心动文字的后面附带记录心动的原由以及你对这些文字的看法和感受。(3)书评法:通过对全书整体把握,梳理大体的框架,并对书中好的和不好内容进行评价,让自己站在一个高度纵览全书。当然这三种笔记法同样也是层层递进,对人的要求也是逐渐提高。同时为了让笔记更好地去冲击你的大脑可用不同的形式去呈现,比如思维导图,视觉笔记等。第三层,也是能改变人生的关键一层,就是要学习致用。随时将所学到的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2.分析自我
从上述总结来看其实对于如何读书我是知道的,只是我不愿意承认。人只有在不知道的情况下做错事情才会获得谅解,这也是我一直逃避,用买读书方法类的书来麻痹自己的一种方式吧。现在,我已知道这个现象,在后期的阅读中我要做的就是跳出思维的错觉,用已知的方法去阅读。同时为了更好实践,我还有必要对之前的阅读做个彻底的分析。我是一名高中教师,一名专业的教学生学习的老师。常常在课堂上,我都会让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再得出对应的知识原理。而每堂课为了保证完整性,同时考虑学生的吸收能力,我都会控制教授知识原理的数量,一般不超过三个。每次我都会强调复习的重要性,同时要求我的学生笔记一定要精炼,写出框架。对于不清楚的问题就回归课本,通过课本当中的案例去理解和解决它。道理在课堂上说的头头是道,可是一下讲台,我就还原成学生的状态。我一看到书就会觉得到处都是重点,这也记那也记,最后,笔记本几乎成了另一个手抄版本的图书。当我再来看这些笔记时,往往没有任何感觉,抓不住重心,不知道我记录的内容如何为我所用。难怪,我的学生总是要求我给划重点。原来同样的问题我也会犯浑。只是对于生物学我很熟悉,所以我可以一眼看出谁是知识点,但对于从未接触过学生来说这就是个大难题了,在他们看来一定觉得全书都重要。正如我看一本新书一样。说白了,就是我读的还是太少了。
3.如何改进
有一本说,讲述的是重要的事情说3点,它强调对于紧要或不紧要的事情,我们都可以用3点来表明清楚。而3也正是大脑记忆的关键,我们大脑往往可以很容易记住3件事,而超过3就会混乱起来。基于这一点,以后阅读书籍时我就要有意识的训练自己每个章节只提炼3个要点,3个对自己最有用的要点。多的就舍弃,或者做上标记,等以后需要的时候再来提炼。不用担心丢弃了知识点,知识是相通的,如果真是我生命中需要的内容,我相信我们还会再相遇的。读书是为了解决当下的问题,所以找出能改变当下的我的生活的三个要点,记录下来,时时回顾。从生物学角度,回顾最好在睡前的半个小时以及起床后的半个小时内完成,因为这两个时间点是大脑最活跃的时候,也是记忆最强的时期。坚持每日回顾,孔子都说了,温故而知新!最后,记下的要点要用于生活中,知识一定要用才称之为知识,否则那就是一堆中国字,豪无意义。
分析完后,我感到大脑一阵轻松,期待我以后的改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