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茫》是一封寄给过去和未来的信:写二十年前,怦然心动,多年后,虽隔万重山水,还是喜欢你,谢谢你曾经对我不求回报的好……只是当时青春正迷茫,如今其实更迷茫。可若不是你,我不会像现在这么好,也不会对未来和爱还有信心。
此前我对《青茫》的原著作者刘同并不了解,我是几乎不看畅销书的。年少时读村上的《挪威的森林》,其实并不太能了解作者想表达的深意,但书中极具个性的永泽君却对我的读书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从来不看还活着的人写的书。此后,我也基本遵循。
田博在《谁的青春不迷茫》的编剧笔记中说:“真正的青春应该是飞扬的,真正的爱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让我们有前行的勇气,有去改变未来的动力。”
不知觉青春片已经从讨巧变为不讨巧。台湾那部《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之后,青春片真的被拍烂了。本来《致青春》其实还算不错。特别是影片最后郑薇的那段内心旁白:
爱一个人应该像爱祖国、爱山川、爱河流。细想锥心不已。山川不曾回应,河流一去不返,相爱时,说不清是你拥有这个世界,还是这个世界将你拥入怀中,但当你离开,这个世界似乎从未因你而改变过。你拥有情怀、记忆,明白原因、结果,学会爱人的方法,却再也不能重来一次。
“爱一个人应该像爱祖国、爱山川、爱河流。”朗朗上口,大气、深情。可纵使《致青春》是一票诸如《匆匆那年》《左耳》等的青春片之中的佼佼者,但我也还是不喜欢它。基调太现实,以致无力。用路金波的话说,既然人生已经如此艰难无奈,文学和艺术应该给人以希望。
这是《青茫》上映没几分钟,刘同发的微博:
可见现在大家对青春片的偏见。刘同的语气失望委屈中又带有得意骄傲。最终在春衣宿花的傍晚我跑去电影院看了这部片子。这确实是最接近我自己青春的青春片。我去看的时候豆瓣评分已经逆转到高于6分了。熟悉的高中语文课本封面、中学自行车棚是中学时代最熟悉的交谈地点。如果不小心掀翻了一辆自行车,一排自行车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纷纷倒下。曾记得当年我和相好的男同学也会在下晚自习后在车棚互相等一下,然后谈笑风生的一起骑车回家。那短短十几分钟就是一天学习生活中最开心的时候、照耀着当时日月无光的我们。
林天娇,那个父母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成绩优秀,十项全能,目标是清华大学金融系,家中贴满墙的奖状。高翔,有着清澈笑容学习成绩差的浪荡帅哥。有时候真的不知道是不是学霸们活的不够通透所以考试成绩才会那么好,而浪子们如果认真起来真的会超厉害。
乖乖女学霸和后进男生的搭配确实落俗套,剃光头、淋雨也确实有点矫情。可日光之下并无新事。青春期的我就是这样度过的啊,一边被高翔那样的浪子吸引,一边渴望拥有名牌大学的光环。于是我也在考试的时候偷偷带过小抄,我也会为老师喊我上讲台板演的时候只能尴尬的写下“答”字而不会解题而羞愧到痛不欲生,更会像林天娇一样为了学习不去赴约和高翔去天文馆看展览那样爽约了去看喜欢男孩的篮球赛。
单一价值观下成长的我,曾有那么多的胆怯。不敢去追求心中的爱好梦想,也不敢承认自己喜欢那个有自己内心世界而不屑于争的男孩。可是,人生根本不只一种活法啊!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何曾不是成功呢?
所以当高翔在课上说他的理想是飞的时候。同学们都笑了,老师以为他疯了。直到他在学校操场上空真的飞翔起来,直到他以把天文馆的星象图都画在教室天花板上来庆祝林天娇获得省三好学生,林天娇被打动了。并不仅是因为爱情在悄悄萌动,而是这个勇敢追梦的男孩,本身就足够让人心动。
整部电影没有打胎,没有撕逼,没有亲吻,甚至男女主之间是不是爱情都说不清。这才是我们真实的青春吧。高翔坐火车离开了,林天娇勇气爆发,在颁奖典礼上宣布放弃省三好学生的名额,她终于说出其实并不喜欢考清华金融系,她的梦想是天文,她竭尽全力的奔跑,她没有赶上和高翔的告别。可她已收获做回自己的勇气。
就像编剧田博说的:“这不是一部爱情片,我们写的关系是知己,是那个照亮自己生命的人。”越是沉重,越要飞翔。
多年后,生活中还是会不断有沮丧和低谷,但有勇气去努力变好,因为不能辜负自己曾被那么全心全意无功利的珍视过。更要好好过,因为不想对不起曾有过的、最温柔纯洁的守护。
原来,是那些男孩教会我成长……从这一刻就开始勇敢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