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济富。”
子华:春秋时鲁国人,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孔子弟子,小孔子42岁。子华性格谦虚,有外交才能,曾出使齐国。
孔子曾问他的理想,子华坦言愿在宗庙祭祀或者诸侯会盟时任司仪之职。孔子谓其“当宾客之事则达矣”。而后要求其他弟子从其学“宾客之礼”。
孔门弟子中姓公西的还有公西点,公西舆如。该姓源于鲁国三大贵族之一的季孙氏,公西氏鼎盛于鲁国,后成为山东省境内的一大名门,除了山东,河南浚县一带也有少量公西氏后人。
使:最早的“使”没有单人旁,也就是“吏”字,甲骨文像一个人手持猎叉打猎。小篆开始才加上义符“人”,以突出人做事之意。
“使”的原意为命令,后延伸为派人做事,役使,使唤,差遣别人等,如贾谊的《过秦论》:“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樊篱。”
“使”也延伸为运用、使用,如“使贤任能”,进而延伸为放纵,任性。如“使性子”。
“使”还有受命出使,代表国家办事,如“出使”、“使者”,“使”也可以用作连词,表假设。如王昌龄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使”还有用的意思,如“使用”,“使劲”等,
冉子:春秋时鲁国(今山东省菏泽市冉贤集)人。名求,字子有,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载嫡裔,春秋末年著名学者,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其擅长理财,曾做过孔门管家,季氏宰臣。
冉求的两个哥哥都拜在孔子门下,他们被被称为“冉氏三贤”。
公元前484年,冉求率左师抵抗入侵齐军,并身先士卒,以步兵执长矛的突击战术取得胜利,孔子表扬其说:“义也”。
冉求又曾帮季氏改革税赋,为季氏聚财,被孔子严厉批评:“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后在孔子的悉心教导下,冉子逐渐向仁德靠拢,其性情也因此而逐渐完善。
粟:即小米。
釜:春秋时期一种量器。
请益:请求增加。
庾:春秋时期一种量器,和釜一样属于比较小的量器,合并成一个词——釜庾,即数量不多的意思。釜钟一词也表示数量不多。
秉:春秋时期一种容量比较大的量器。一秉合十六斛。一斛合十斗。一斗合十升。孔子曾说“斗筲之人”,即器量小的人。
适:之也,从辵(chuo),原意为到、前往。如《诗经-魏风-硕鼠》:“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适也指女子出嫁,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后延伸为切合,符合,适合。如《诗经-郑风-野有蔓草》:“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适也延伸为快乐,舒适。
“适”用作副词时,指恰巧,如“适得其反”,“适逢其会”等。
衣:这里是动词,穿戴的意思。
济:形声字,从水,齐声。原意为渡河。如《楚辞-涉江》:“济乎江湖”。又如“同舟共济”,引申为同心协力战胜困难,延伸为帮助,周救。如“接济”。也引申为增益,补益。如“无济于事”。
“济”也有成就的意思,如“事之不济”,也有“众多”之意,如“人才济济”。
价值的创造,转化和实现叫“经济”。
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市王屋山的一条河叫济(读第二声)水,原在山东境内和黄河并行入渤海,后因黄河改道,下游被黄河淹没,现黄河下游的河道就是原来济水的河道。
因济水而命名的城市除了济源之外,还有济南、济宁等,孔子的家乡曲阜就属于济宁市。
全文理解为:
公西华出使齐国,冉求替公西华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赞助一些小米。孔子说:“给她一釜吧。”冉求请求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她一庾吧。”冉求却私下给了她五秉。孔子知道后说:“公西华并不差钱,他出使齐国骑肥马,穿轻裘。我只听说:君子应该救济急需帮助的穷人,而不应该给富人添富。”
孔子以“仁爱”为出发点,提出“君子周急不济富”。需要帮助的是穷人,不该是那些富人。而冉求可能出于同学感情,也有可能出于谄媚之心,为富人“锦上添花”,师生之间在觉悟上的差异一目了然。
孔子所说的 “君子周急不济富”,也是促进社会公平合理的基本手段,回到现实社会,我们的一些地方政府却偏偏喜欢反其道而行之,越有钱的企业越支持,令人十分不解。
我们再环顾左右,“雪中送炭”的人有几个?“锦上添花”,“亲富不亲仁”者却大有人在,完全违背了孔子的主张。
历史事实证明:“锦上添花”者最终只会“自取其辱”,被人抛弃。而“雪中送炭”者却能“积德”,最终他们会有福报!
战略家鲁肃
提到鲁肃,很多人的印象就是那个在《三国演义》里唯唯诺诺,低声下气向刘备讨还荆州的老好人。甚至很多人认为鲁肃把荆州借出去是鲁肃的失策,其实他们没看懂鲁肃的深谋远虑!
鲁肃死后,为讨回荆州,导致关羽被杀,孙刘联盟破裂,紧接着来了连锁反应:张飞被杀,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惨败,从此蜀汉一蹶不振,最后导致了汉吴两国的先后灭亡。
由此看来,鲁肃把荆州借出去是非常有深远意义的,荆州是孙吴联盟的粘合剂,从长远来看,鲁肃不但要把荆州借出去,而且不想因为归还荆州而导致联盟破裂。
鲁肃认为当时曹操势大,不可与其单独对抗,而且东吴初获荆州,还未掌握荆州的人心,不如顺水作个人情,把荆州借给刘备,利用刘备去安抚人心,使曹操多一个敌人,这才是上上策。
再说荆州东部的江夏郡和长沙郡北部的汉昌都在自己手里,这相当于扼住了荆州的脖子,所以此举并不影响东吴的利益。鲁肃基于以上理由劝孙权把荆州借给了刘备。
这是一个大胆而周密的计划。在自身处于绝对的优势的情况下,仍能够从全局出发,向比自己弱小的势力做出大幅让步。可见鲁肃眼光之长远。
鲁肃曾向孙权分析道:东汉王朝的复兴已是不可能的,而曹操的优势也一时无法改变。他建议孙权先鼎足江南,然后伺机消灭刘表,占领长江以南以成霸业。这就是著名的“江东对”。
鲁肃的这个战略构想和诸葛亮三分天下的主张完全相同。而且,鲁肃提出这一构想早于诸葛亮的“隆中对”。
在占领长江以南这一点上,鲁肃与周瑜的见解是一致的,不过,周瑜的主张比较激进,他想要通过单独行动,强行用武力扩大势力范围。
相比之下,鲁肃的主张要稳健的多,他提出要高瞻远瞩、有步骤地推进占领。遗憾的是,鲁肃的主张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支持。特别是孙权部下的保守派张昭,更是对鲁肃持批判态度。
鲁肃提出的共同抗曹计划最初并没有寻找到具体的联合目标。在赤壁大战的前夕,他最先清醒地认识到,刘备正是自己应该联合的目标。
于是,鲁肃不顾当时刘备正陷于穷途末路,专程赶往当阳说服其共同抗曹。对初次见面的诸葛亮,他以自己是诸葛亮长兄诸葛瑾之友的身份与诸葛亮建立信赖关系,亲自陪同诸葛亮到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会见孙权。
为了说服孙权,鲁肃又促成周瑜共同劝说孙权抗曹。他甚至对孙权这样说道:“我即使投降曹操,按我的身世,回老家还能得到一官半职,可是您投降曹操的话,能回哪儿去呢?”
这番话像一盆冷水泼在孙权的头上,孙权被泼醒了,同时,讽刺了主降派张昭等一些名士。
进入东汉以后,名士阶层虽然各自从属于魏蜀吴这三个集团,但内心对汉王朝的正统性却非常在意,对以汉朝正统继承者自居的曹魏抱有很强的屈就心理,且投降后依旧有出仕机会。
而鲁肃不属于名士阶层,因此与他们的想法和主张也就截然不同。他为的是“公”,不是“私”。
据说,曹操得知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后,正在写信的他惊愕得连笔都掉到了地上。
当年,刘备曾寄于曹操篱下,曹操在其耳边无意间吐露“当今天下英雄只有你和我了”,刘备听到,吓得筷子都掉了。
现在,曹操的预言果然就要成真了,轮他曹操惊愕了。因为得到了荆州,特别是南郡,刘备进据益州的路打开了,三分天下的计划因此得以实现。这都是鲁肃的功劳。可以说,鲁肃才是三国时代最伟大的战略家。
那么,鲁肃有什么背景呢?在那个重视出身,重视名望的时代,鲁肃凭什么挤进东吴政权的高层呢?这和他“周急济贫”的处世态度有关。
鲁肃字子敬,汉族,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人),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
鲁肃幼年丧父,由祖母抚养长大。他家庭优越,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东汉末年,他眼见朝廷昏庸,官吏腐败,社会动荡。
此时的鲁肃不仅不治家事,相反大量施舍钱财,卖出土地,以周济穷困,结交贤者。被乡里老人称作“狂儿”,深受乡民拥戴。
当时周瑜任居巢长(居巢县令,今安徽巢湖一带),因战争,粮食短缺,周瑜闻鲁肃之名,带数百人来拜访,请他资助一些粮食。
当时,鲁肃家里有两个圆形大粮仓,每仓装有三千斛米,周瑜刚说出借粮之意,鲁肃毫不犹豫,立即手指其中一仓,赠给了他。
经此一事,周瑜确信鲁肃是与众不同的人物,主动与他相交。
不久,战火烧到了鲁肃家乡,鲁肃举家南迁。为了避害,鲁肃举家迁居东城。当时的东城,为袁术的辖地。袁术闻其名,请他出任东城长。
但鲁肃发现袁术部下法度废弛,不足与成大事,率百余人准备南迁到居巢投奔周瑜。
南迁时,他让老弱之人在前,自率敏捷强悍的青年在后。袁术得知鲁肃迁居,急速赶来阻拦。鲁肃排开精壮人等,张弓搭箭,对追兵说:“诸位男儿,应该明白大势。方今天下纷纷离乱,有功,得不到赏赐,无功,也受不到责罚,为何要逼迫我呢?”
说着,命人将盾牌立在地上,远远开弓射去,箭把盾牌都射穿了。追兵一方面觉得鲁肃的话有道理,一方面估计凭自己的力量也奈何不得他,只好退回。
鲁肃顺利到达居巢后,周瑜隆重接待了鲁肃,后来,周瑜又把鲁肃推荐给了孙权。从此鲁肃的才华慢慢得以施展,周瑜去世后,鲁肃接替了他的都督职位。周瑜算是报答了鲁肃的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