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子
/01/
今天下课后,我破天荒地买了一个山东煎饼。
在学校的这三年里,我曾无数次从他们的摊位上路过。我还依稀地记得,大一的那一年。大概有三次停留在他们摊位前买煎饼,而休学回来的这一年多里,今天是第一次。
我拎着热腾腾,还可以闻到香味的煎饼,脑海里出现的,并不是我回到宿舍里狼吞虎咽地享受着煎饼的画面,而是这对夫妇娴熟麻利的动作和他们脸上的表情。
我想我一开始买煎饼的目的就不是纯粹地想要享用食物,而只是简单地想走到摊位前。
前天下午要连续上两节课,第一节课结束后,我站在教学楼的七楼平台上,无意中目光飘到了楼下他们的摊位。
摊位前聚集了一些上完课的同学,还一直有同学加入这个买煎饼的队伍里。
即使我无数次路过他们的摊位,但这是第一次这样认真地留意着他们做煎饼的每一个动作,他们的每一次默契的配合。
大概需要15秒这样短的时间,他们就可以把每一份煎饼送到同学手上。
虽然距离有点远,从他们的动作里,我还是可以感受到他们倾注在每一份煎饼上的心意。
我不知道我在楼上观察了多久,只是等我回过神来时,楼道上已经不再有同学从我身边经过了。
我决定了,要去买一次他们的煎饼。
/02/
“同学(美女),要什么口味的?” 我拿起手机拍下这张照片时,耳朵自动地屏蔽了她说这句话的第一个词语是哪一个了,总之,前面她有加上称呼。
“原味的就可以”
“加辣椒嘛?”
“不用了,青菜可以多一些,那块油炸的脆饼可以不要嘛?” 我有些不好意思地跟她提了这个连我自己都觉得挺荒唐的要求,原谅我对油炸的东西有种天生的抗拒在身体里。
“不加这块饼不好吃,我给你加一块小点的嫩一点的。”
老板娘并没有对我的要求表现出不耐烦,反倒真的帮我找了一块小小的脆饼。
我笑着点了点头,大概是因为她的轻声轻语,我接受了她的建议。
老板专注地把面粉糊涂抹在模子上,老板娘手上拿着鸡蛋,迅速地打到薄饼上,然后就是麻利地放入青菜香菜,再涂上酱。
我打开微信付款,还没有输入密码,老板娘就把煎饼递到了我面前。
她依然轻声地跟我说,“谢谢”
我也回了她一句,“谢谢”,就满意地拿着煎饼离开了。
我感到满意的是这份煎饼背后的这对夫妇的每一次默契的配合。
/03/
我并不太喜欢吃煎饼,但是他们的身影无数次地在我脑海里闪过,或许是因为他们这样一种状态感动了我吧。
所以,我才会站在楼上长时间地看着他们,甚至入神。
我见过他们被城管赶走后离开的背影;见过他们一起骑着三轮车往教学楼方向驶去的背影;也见过晚上三轮车暗淡的灯光下他们低头玩着手机的身影,有时是两个人都在,有时候只有一个人在。
大一的下学期,宿舍楼下的生活区就被解散了,水果店、麻辣烫店、凉茶铺、面包店、奶茶店,都搬走了,取而代之的是,接下来长达两年的装修改造。现在,这片生活区变成了各个学院的辅导员办公室。
我再也吃不到黄振龙凉茶铺里的麻辣烫了,再也喝不到面包店里现磨的豆浆了,再也看不到那一家豆奶店了,也不会再看到下课后挤满人的水果店了。
而这些流动的摊主开始慢慢地组成了教学楼和宿舍楼的“生活片区”,寿司摊位、水果摊位、文具摊位、烤番薯摊位、饭团摊位......
我并不想去追究他们的食物是否卫生,也不想去探讨他们与城管这些纠结的关系。
我只是觉得他们的存在,也给这个宿舍片区增加了一些温情,在广州这座城市里的温情。
昨天,有小伙伴跟我分享了一本书《我们与我们的城市》,封面有这样一句话,“所有的东西都有人味,是城市最大的魅力。”
或许,在这个小社会里,我们希望看到的更多还是,属于这个宿舍楼下的人味。
我想,在宿舍楼下生活区被拆迁后,这些流动的摊主能让我感受到这些人味。
——END——
你呢?
有没有印象深刻的摊主呢?
我想,
他们一定给过你
在这座城市里的一些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