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之前在《孔子在权力的游戏里,能活到多少集》 说过。
春秋末期,天下最强的是晋国,齐国和吴国。
结果吴国被子贡一通忽悠,让越国越塔偷了水晶,齐国也在与吴国的消耗中,实力大损。
最后竟然是勾践先生,从蛮荒之地,到中原称了一霸。
问题是,晋国这个超级大国呢?
怎么一声不吭,也不出来主持国际事务?
原因是晋国内部,卿族势力过于强大,大家正在窝里斗得不可开交。
关于卿族,可以理解为晋国由几个小国联合而成。
经过一系列的血腥争斗,各族势力此消彼长,在勾践称霸的时代,晋国朝政由智氏,赵氏,韩氏和魏氏把持。
其中,势力最大的是智氏和赵氏。
双方都明白,真正致命的危机,不在于越国称霸,而在萧墙之内。
赵氏的上一任领袖赵鞅在临终对继承人赵无恤说:“若有危难,不要因为尹铎年少,也不要因为晋阳地远,必以为归。”
就是这一句话,决定了赵氏合族的命运。也影响了整个天下的大势。
好的领导者都有个共同点,未虑成,先虑败,只要不是一败涂地,总还有机会。
这其实也是为什么非老百姓比老百姓更容易成功的原因,
他们有足够多的资源,让他们可以经受更多的失败。
2.
当时晋国由智瑶执政,这人长得高大威猛,长髯飘飘。擅长射箭,力能驾车。
又多才多艺,为人强辩有智慧,加上意志坚定,行动果敢,具有一流领袖的素质。
但是他的父亲智申立他为嫡时,智氏族内的智果坚决反对,认为智瑶“甚不仁!”
立他为嗣卿,智氏有被族灭的危险。
智申听后一脸懵逼,不仁是什么鬼?难道不是有利因素么?!
晋国诸卿在长达200年的斗争中,因为仁弱而被族灭的氏族难道还少了?
于是智申不听智果劝谏,决意以智瑶为嗣卿。
智果这人也是轴,立马脱离智氏家族,与智氏划清了界限。
智瑶上位后,果然不负父亲所望,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为重振晋国声威,立下了汗马功劳。
有雄才,有实权,还有壮志:
他要恢复晋国在春秋诸国中的霸主地位,而作为第一流的政治家,他也很清楚,
不加强中央集权,晋国军队就是乌合之众,跟现如今我们隔壁的阿三一样,
看着很庞大,实则不堪一击。
比如晋国攻打郑国,兵临郑国都城之下,智瑶命令赵无恤攻城,
赵无恤为了保存实力,拒绝执行命令,智瑶虽然怒火万丈,但却拿不出什么实际办法。
只能在喝醉以后,把酒罐子砸向赵无恤,以泄心头之恨。
3.
不过智瑶这人意志坚定,绝对不达目的不罢休。
并且行事天马行空,立马构想了一个天才方案:
借口要重振晋国声威(也可能人家真的是这么想的),要求韩魏赵三家向国家捐地。
自己先带了个头,向晋公献了个万户邑。
其实就是变相的削藩!
一开始,韩康子和魏恒子都是拒绝的,但两人手下都有老于世故的谋臣,
给出了相同的建议:大哥,咱干不过他,只能捧杀他!会有人收拾他的。
果然,韩魏都献了地,智瑶志得意满,又去向赵无恤要地。
赵无恤断然拒绝,搞得智瑶和晋公都很不高兴,联合韩魏,发动了一场长达三年的内战。
智瑶在战争中历练多年,本身又十分有才干,赵无恤哪里是对手,被打得节节败退,
忧患之中,想起父亲赵鞅的嘱咐:有危难,去晋阳。
4.
于是四家就在晋阳城下鏖战。
智瑶与韩康子,魏恒子约定,击败赵氏后,共分其地,
但赵鞅派尹铎在晋阳经营多年,城高墙厚,经常给老百姓减税。
老百姓也很简单,你给我口活路,我就视你为君父。
所以三家军队打了两年,都打不进去。
不过智瑶也不是省油的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开掘汾水,灌入晋阳城。
大水淹没晋阳城,城内居民的灶台都生出了青蛙,但百姓宁愿易子而食,也不投降。
虽然如此,大家也心知肚明,赵氏熬不了几天了。
这天,智瑶乘船浮于晋阳城外,由韩康子和魏恒子当船夫,得意洋洋的欣赏自己杰作。
看着大水滔滔,城内一片泽国,晋阳臣民一脸菜色。
不由得雄姿英发,指点江山,并且幽默地道:
我今天才知道,水攻可以灭人国啊!
就是这一句话,让智氏全族团灭,唯有早早避了去的智果一家逃过一劫,
也让整个天下的局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原因是韩康子和魏恒子并不觉得幽默,
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它们分别是韩、魏的首都,二人感到了深深的恶意和威胁。
没过多久,赵无恤派心腹联络韩康子与魏恒子,三家里应外合,趁夜偷袭智瑶,大败智氏军队。
赵无恤杀死智瑶后,把他头颅漆了一下,做成酒器,随时带着,相爱相杀。
又过了不久,韩赵魏三家分晋,成为韩国,赵国,魏国,春秋时代谢幕,战国七雄晋有其三。
5.
万幸生这个时代,我们不必担心有人要来逼着你把自己的房子献出去
更不用担心自己脑袋被人做成酒器。
即便现在有了坦克航母洲际导弹,对于普通人来说,言辞,仍然是最锋利的武器。
并且经常是见血封喉。
一句话说不对,老死不相往来的,大有人在。
人际关系处理不好,言辞不妥当是主要因素。
于是,市场上诞生了诸如:《好好说话》之类教人说话的课程。
这当然好,但是没抓住本质,即使把《好好说话》一二三四季背个滚瓜烂熟,
万一遇到没有教过的场景,怎么办?
回头我们再品味智果评价智瑶的“不仁”,可谓是观察得入木三分。
这个“不仁”,表现出来是过度以自我为中心,不惜践踏他人的利益,
而背后的原因是:
过度的自尊。
历史上还记载了智瑶的其他几件事:
其一,早前智瑶在蓝台请客,当众乱开韩康子的玩笑,并且无故侮辱韩康子的相国段规,搞得韩君相都很没面子。
智氏臣下有人谏言,要智瑶早做准备。
智瑶大刺刺的说:“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
其二,韩康子和魏恒子叛乱前夕,智瑶的谋士絺疵早就看出了端倪,劝说智瑶早做防备。
智瑶把两人叫来训斥一通,也就不了了之。
絺疵忙去问智瑶为什么把自己话告诉二人,
智瑶不关心韩魏谋反,反倒问了个鸡毛蒜皮问题:“你怎么知道?”
絺疵说我见二人看我神态不对,一路小跑,所以推断您把我的话告诉了他们。
智瑶竟然很不高兴,觉得絺疵过于聪明了。
过度的自尊,一定会伴随一个附属品:狂妄自大。
尤其是像智瑶这种的,方方面面超越普通人太多了,堪称天才,更是目空一切。
觉得别人都是土鸡瓦狗,哪里配做人?更别提去产生什么仁爱之心。
这种时候,你学再多《好好说话》,总有一天,还是要暴露。
那时情况只会更糟糕,这就是为什么孔子说:
巧言令色鲜仁矣
真正有仁心,不需要巧言令色来包装。
而智果预见了智氏的败亡,关键在于深刻的认识到:发育再好,也不可能一个人打赢团战。
“仁”这个东西,才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核心,而政治家最要紧的就是要会处理人际关系。
6.
放在今天,这事对于我们,仍然具有借鉴意义,普通人最大的不仁,同样也是源于过度的自尊。
追求自尊这事,是人类除了追求生存,追求繁衍之外最重要的一个驱动力。
人人都希望从同类中脱颖而出,这原本无可厚非。
怕就怕一过度,骄狂起来,觉得别人皆不如我,问题就严重了。
每个人都会为自己的观念行为寻找佐证,形成心智模式,但如果不幸这个心智模式是错误的,
而过度的自尊又让自己听不进其他意见,甚至不允许被人触碰,
违反客观规律,就只能被现实无情的一次次打脸。
上面的智瑶,三国时的袁绍,都是这样。
臣下提出了正确意见,反倒触犯了他们虚妄的自尊,袁绍甚至直接把田丰给杀了。
原因奇葩得很,是自己没听田丰的,犯了错,“果为所笑”!
另外,你有自尊,别人也有自尊,你的自尊一旦过度,或多或少都会侵犯别人的自尊。
之所以会干出乱开玩笑,酒后口不择言,动不动刺伤他人,
就像智瑶冲口而出:“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一样
根本上来说,还是内心深处把自己的自尊凌驾于他人自尊之上的外在表现。
但这是完全是蠢。
要想获得尊严,最好的办法不是去夺取,而是给别人尊严。
中国人讲究给人面子,是朴素的大智慧,推崇人低成王,也是大哲理。
智瑶要是能放低姿态,收买人心,很难讲晋国会不会像齐国落入田氏一样,落入智氏手中(田常几乎跟智瑶相反,天天想着给人好处,给到老婆小妾都让人随便用,也是一大奇葩。),
那天下鹿死谁手,就不好说了。
毕竟战国后期,三晋之一赵国,就已经让秦国很头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