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让我们继续共读这本打造终身学习能力的经典作品:《终身学习》。
01
前面我们讲了第一个法则:将来为上,过往次之。并且分享了培养一个良好习惯的4个方法:从简单开始;建立反馈机制;注重持续提升;制定“模糊”的目标。接下来让我们继续聊聊第二个法则:学习为上,经历次之。
爱迪生说:我没有失败过,只是成功地发现了一万种行不通的方法。
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学习和经历的不同。关注学习和成长的人,可以从过去经历中总结和分析,不管它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只有不断从经历中学习总结,才能不断提升成功的几率。而更多人只是经历了,而并没有从经历中学习。
作者说,真正有大智慧的人,能把微不足道的事情和情况转化成思想和行为上的突破。把整个人生看作一所学校,人生每次经历都是一堂课。如果你能将经历转化成学识,那么,你人生的每一天都会是成长的源泉。
02
道理虽然很简单,但是很少人能真正做到去总结经历,并持续从经历中学习。这是为什么呢?这个原因潜伏在我们思维的谬误中。在诺贝尔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和尼古拉斯·塔勒布的《黑天鹅》中,都提到了人类思维中很多错误的思维方式,其中比较典型的是“证实偏差”。
证实偏差是指当人确立了某一个信念或观念时,在收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寻找支持这个信念的证据的倾向。也就是说他们会很容易接受支持这个信念的信息,而忽略否定这个信念的信息,甚至还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认知资源贬低与他们看法相左的观点。简单来说,就是我们擅长为自己的错误和失败找理由,而不能真正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这是潜藏在人性中的弱点,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的“证实偏差”。
当然在我们人性中,还有很多原因导致,我们很容易忽视过去的经历,而不去总结和分析。比如我们天生就是趋利避害的动物,并不善于面对过去的痛苦和挫折,更不要说去揭开伤疤;我们也普遍存在过渡自信思维,我们总是过渡低过犯错的概率,觉得下一次我们可以成功避开失败。总之,要我们面对过去的失败和痛苦并不容易,因为所有这些,都需要勇气去对抗人性的弱点。
03
那如何才能将经历转化为经验教训呢?作者也提出了自己的方法。
首先,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次经历上。当我们在反思过去的时候,很容易陷入“泛泛而谈”的思维中。比如“今天我和领导的谈话不愉快,下次一定要注意”,这种泛泛的、不准确的总结思维,让我们很难从过去的经历中获得成长。而当我们意识到有的经历需要反思的时候,如果可以的话,把它们写下来。然后想一想,下一次如何才能使其结局更好一些,接下来就是带着这些经验教训前行即可。
其次,改变谈话方式。作者说,要想判断自己关注的是“学习”还是“经历”,有个方法是反省一下你的谈话过程。你是惯于倾诉,还是惯于聆听、学习?你是纯粹想让别人听你讲,还是推动谈话向前发展?回想一下,当你身边有个人一遍遍向你重复他的故事时,你是什么感受。你说的内容,是发生的事,还是从事件中得来的经验教训?在你与他人的谈话过程中,你所述的事件,是整个谈话的起点,还是终点?特别注意一下你重复讲述的故事,当你纯粹想与别人分享你的经历时尤其如此,因为有些情况很适合做上段提到的练习。一旦你能从经历中提取出经验教训,那么,一遍遍将其重复讲述的冲动一般都会消失。
最后,将过去的经历总结成为简单的“原则”。在瑞·达利欧的那本著名的《原则》中,他将过去数十年的人生经历,总结成了500多条简单易懂的原则,而这些原则可以很好地指导未来的行为。这里我分享一下《原则》中提到一个重要的原则:
痛苦+反思=进步
瑞·达利欧说:“每个人都会犯错,主要的区别在于,成功人士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普通人则不能”。 在家长和学校在教育中,都会过于强调把事情做对,但在学校里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往往是那些最不擅长从错误中学习的人,因为他们已经习惯把做错题当成了失败的代名词,而不是把犯错当成是学习的机会。
打造一个允许犯错,但不允许犯同样错误的原则。瑞·达利欧提出的一个重要工作原则。并提出了一系列小原则,比如:允许犯错就意味着,要将犯错作为事物演变发展过程中的自然部分;面对错误,最重要的是如何从失败中学习,而不是惩罚失败者;不要纠结于一时的成败,要放眼于达成目标;分析错误,找到根本原因,并记录下来,形成“问题日志”;结合这些原则,作者提出了一个面对挫折和痛苦的公式:痛苦+反思=进步。也类似今天这本书中作者提出的:经历+学习=成长。
最后,我用《原则》中的一个句话结束今天的内容:
最有力度的个人转变来自一个人再也不想经历的错误所造成的痛苦,也就是一个人最大的转变始于“跌入谷底”。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小播读书”或分享给您的朋友。谢谢。
每日互动:
每个人都会犯错,而成功的人往往是那些更善于从错误中总结的人。大家可以分享一下你过去经历的错误或者失败,并总结成为简单的经验。欢迎分享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