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七日乞巧节,男婚女配正当时。
今年有幸参与两次迎亲活动。一次是学校老师儿子的婚礼,任务是背被子和举火把,而这一次是给同事兼表哥迎亲,任务是提花灯。
在大学时曾经和好朋友讨论过各地婚礼,最后发现我们的婚礼习俗和她们之间的差异,有不解。随着自己亲身经历的婚礼越来越多,所以想叙述本地的婚礼习俗。
湘西由于是地处边陲的少数民族聚集区,婚俗较为特殊也相对繁杂。一次酒席需要办两次,女方一次,男方一次。
八月的南方总是异常闷热,此时也不例外,预示着一场大暴雨的来临。将近中午时,我们来到男方家,男方家因为明日才是正酒,来的都是帮忙人员,大家互相寒暄,中华自古一习俗,你家办酒席时人数越多证明主人的人缘越好。
静待片刻,象征号角的唢呐便吹响了,抑扬顿挫,如泣如诉,深感师父功力之深厚。我们便提起花灯跟随接亲车队去往所隔不远的新娘家。花灯共有一对,由两位年轻女孩分执。花灯外表呈红色,旧时是煤油灯,现在是可以充电也可以装电池的精巧小灯,花灯的灯光是晕红色,时时刻刻彰显着婚礼的喜气。花灯从在新郎家点亮的那一刻起至接新娘到新郎家期间,大约为十二小时不等,绝对不能熄灭,象征去新郎家的道路一片光明。
与马灯对应的是一对火把,由干脆的竹块做成,也由两人分执。等到夜半时分新娘从娘家出门时点燃,也象征着照亮前方的路,待至新娘上车后,火把便留在路边。
一行如长龙般的接亲队伍终于来至新娘家。有些背着穿着红绳的背篓,用来背新娘嫁妆中的被子。有些挑着箩筐,里面乘着糖果鞭炮等,只待绽放自己大声告诉女方男方来迎亲了。
而女方家今日正是正酒,称作放话,来来往往全是庆祝的人群。我们一行按顺序走进堂屋将接亲用品放下,耳边是震耳欲聋的鞭炮声,迎亲的第一阶段便结束了。
迎亲人员便开始吃午饭,过后不久发放新娘的嫁妆。嫁妆有门帘一套,大红主被一床,其他被子共十几床,全部叠成豆腐块,用一根红绳系着。还有其他生活用品,不一一赘述。发嫁妆的顺序及人员配备也很讲究,统一规矩是人手一件,拿走了就不能再回头,预示新娘已做他人妇,不能再走回头路。发嫁妆的重任由女方一位女性长辈承担。而顺序则是先发门帘,由一名未婚男生接走。接着便是发放主被子,最好由上有父母下有儿女的妇女背着,接着便是把所有被子发完之后,其他嫁妆不做严格要求。
接嫁妆的人员送嫁妆回新郎家,按理说提灯及火把的四名人员須留在新娘家,但今天表哥说我们可以先跟着回家等到半夜零点零八分再来接新娘。
回到男方家便是等待接新娘的时间到来,提前一个小时到新娘家。新娘子出门的每分每秒都是由专门的前辈推算出来的,误不得。异于其他地方,这里的新娘出门的时间几乎是在凌晨,所以接亲送亲都需要极大的热情。
再次来到新娘家已经是黑夜了。距离出门时间还有八分钟时,锣声敲响,唢呐吹起,锣响几声,唢呐连绵。临近时间,火把燃起,两把火把分为四束,两束置于街沿上,新娘从房间出来,与新郎拜过祖先,送亲娘为新娘撑红伞,唢呐锣鼓便先行,马灯开道,火把护送前往花车,新娘的随身箱由男送亲提着。上车前,两束火把便放在马路边。其余送亲人员便踏进其他车辆,驱车直往新郎家。一路唢呐高歌,鞭炮齐放,好不热闹。
至男方家,新郎須用若干红包请新娘下车,背着新娘回到自家,当然,我们的花灯照样护送。来至堂屋,便拜天地,说些吉利话,整个迎亲便结束了。因为夜半三更,大家都很累,所以也避免恶俗闹婚现象出现,顶多搓搓麻将便歇息了,因为等到天亮,男方家的酒宴才正式开始。
整个迎亲过程熬夜奔波,老祖宗定下的规矩数不胜数。一套流程下来,所有的人疲乏却开心,因为我们在见证一对新人的结合,两个家庭的融合。而且越接触到传统的习俗,越让我认识到自己民族的文化,固然加深了自己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深感自己是某种文明的参与者与传承者。
如今,已是夜深。外面洋溢着喜气洋洋的说话声,新婚总是让人充满期待,期待未来的一切。愿这对新人琴瑟和鸣,共同开创属于他们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