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塑造了许多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人物,对诸葛亮更是不吝笔墨,大写特写,而对曹操阵营的首席谋士荀彧则着墨不多。其实荀彧和诸葛亮一样有着经天纬地之才,没有荀彧的辅佐,曹操也难成霸业。和“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亮相比,荀彧死得更悲惨,最后被曹操逼死,只好舍身求仁,成为理想的殉道者。
曹操手下猛将如云,谋士如雨,有五大谋士:荀彧、荀攸、程昱、贾诩和郭嘉。对于他们的贡献和排名,也是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负有“王佐之才”的荀彧堪称智慧超群的首席谋士,他知人之明,料事之神,决断之准确无误,对曹操霸业贡献之高,当时无出其右者。再不服气的话,曹操这句“天下之定,彧之功也”可以一锤定音。
匡扶汉室的远大理想
荀彧(163年-212年),字文若。颍川郡颍阴县(今河南许昌)人。荀彧出身颍川荀氏名门世族,是荀子的后代。荀彧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儒家教育,儒家的纲常伦理对他影响很深,有着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史称荀彧“见汉室崩乱,每怀匡佐之义”。
当时军阀割据,时局动荡,像荀彧这样世家子弟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也受到不少冲击。生逢乱世,作为一个没有实权的知识分子,荀彧要实现自己“匡扶汉室”的远大理想,不得不选择一个自己认为可以“成大业”的军阀,为之效力。
荀彧的第一选择是出身“四世三公”门第,兵强马壮的袁绍,袁绍待之为上宾。但时隔不久,袁绍露出了不臣之心,荀彧也预见到袁绍“终不能成大事”。经过一番综合评价,荀彧做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离袁绍而投曹操。
辅佐曹操成就霸业
荀彧属于战略型的谋士,在战略方面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获其赞赏。当徐州牧陶谦病死,针对曹操取徐州的打算,荀彧提出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的策略,曹操就是因为贯彻了这个大战略,才有了逐鹿中原的本钱。"迎奉天子"的战略,造成曹操奉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优势,并为其此后统一战争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在统一北方的关键战役官渡之战中荀彧也起了决定性作用。
作为士族子弟,荀彧除了给曹操出谋划策外,还帮曹操拉近了与士族名门的关系。此外荀彧还为曹操举荐了大批谋士,曹操手下的谋士有一半都是荀彧举荐的,如荀攸、程昱、郭嘉、满宠等,他们都是曹操前期政权的核心成员,为曹操平袁术、破吕布、灭袁绍、定刘表、荡乌桓,立下了卓越的功勋。
这段时期是两人的蜜月期,两人配合默契,相得益彰。曹操称荀彧“吾之子房”,不断为荀彧加官进爵,还和他结成儿女亲家。而荀彧“鞠躬尽瘁,辅佐上级;折节下士,持心平正,不拘一格,知人善任;以德服人,淡泊名利,清正廉洁”,竭尽全力辅佐曹操,以图天下一统,汉室兴复。
身在曹营心在汉
曹操从势力弱小的地方割据一举统一了北方,这其中荀彧居功至伟。而荀彧身在曹营心在汉,
荀彧认为汉献帝迁都许昌是恢复东汉朝廷独尊的好机会,他用“义士有存本之思,兆民怀感旧之哀”来提醒曹操不要忘了东汉朝廷这个根本。为了礼尊汉献帝,他多次向曹操建言兴隆儒家经学,希望通过这个来改变曹操不讲礼治的做法。
曹操意图恢复古九州、废汉宗室八国、复设丞相等举措,让荀彧意识到曹操有代汉的野心,两人政治合作关系破裂。荀彧在赤壁大战前就开始“失语”,此后再也没有给曹操献策。曹操在赤壁大败北归时,说了一句让手下谋士汗颜的话:“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这句话的深层意思是讲你们都不如郭嘉对我忠心耿耿。曹操开始怀疑荀彧“失语”问题,觉察到了荀彧严重的拥汉思想。由此打出“唯才是举”旗号,采取“除旧布新”措施,改造手下官员的构成。
杀身成仁
随着北方统一局面的初步完成,对曹操来说汉献帝已失去了过去的价值。曹操权位日高,野心也越来越大。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大会群臣,教人提议推尊自己魏国公,加九锡,这是要废黜汉献帝的前兆。这是关系汉献帝和东汉存亡的问题。荀彧知其不可而为之,挺身而出,劝阻曹操“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受人以德,不宜如此。”曹操大怒,不久荀彧就被赐死了。
在《三国演义》中,曾这样记叙荀彧之死:
建安十七年冬十月,曹操兴兵下江南,就命荀彧同行。彧已知操有杀己之心,托病止于寿春。忽曹操使人送饮食一盒至。盒上有操亲笔封记。开盒视之,并无一物。彧会其意,遂服毒而亡。年五十岁。
而陈寿的《三国志》却记叙说:
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彧疾留寿春,以忧薨。
一个说是服毒而死,一个说是“愁死的”,孰真孰假?很多人觉得《三国演义》是小说家言,不足为信。其实除了《三国志》以外,范晔的《后汉书》、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魏氏春秋》这三部史书都说荀彧是服毒而死。再结合曹操为人处世,我认为荀彧是服毒身亡。
结论
荀彧的人生是一个悲剧,从他立下匡扶汉室的理想就注定了。为了匡扶汉室,他选择雄才大略的曹操,荀彧也是在认同了曹操在刺董讨董所表现的对汉朝的忠心后才辅佐他的。他一厢情愿认为自己辅佐曹操一统天下,曹操会把天下交还给汉帝。可叹的是荀彧识尽天下才,却看不透枭雄心。当理想破灭之际,把道德看作比生命更重要的荀彧自然就杀身成仁,“尽吾志矣,尚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