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过一部成龙主演的电影《我是谁》,里面的男主角因故失去了记忆,不知道自己是谁,并由此展开了一场解开自己身世的精彩大戏。
或许每个人都有可能在某个阶段或环境中有过诸如“我是谁”的困惑吧。就像我,有一天忽然发现有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在我所写的小文章中,不少提及到的人物和他们的故事都是以第一人称“我”来写的,而他们可能是一位男性,也可能是一位女性;也许是一位长者,也许是一位年青人;是熟悉的,也会是陌生的;有些事确实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有些事却是他人讲述的,有些事是旁观得来的,有些事是听闻而记下的,总之,不同的人和事却都是以不同的“我”在文中出现,记录“我”普通的人生,讲述“我”平凡的经历,演绎“我”朴素的情感,有欢笑,有泪水,有快乐,有辛酸,他们就这样真切又真挚地从我笨拙的笔下流出,而我也就真的如进入角色一般,以“我”的身份来代言,与他们同悲同喜,经历着他们的遭遇,品尝着他们的滋味,渴望着他们的希冀,也劝慰着他们的悲哀,沉浸其中的是他们,也是我自己!
我知道自己的文字很苍白,很多时候无力表达出他们的精彩和失落、他们的希望和沮丧,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拙于表述出来。可能也正因此,我才更易于用第一人称“我”来讲述他们的故事,表达他们的心情,以一颗同理心来对待“你”和“我”以及“他”和“她”。这时候的“我”已不再仅仅代表我自己了。
从个人来说,每个人都有着别人无法替代的人生,它是唯一的,可从整个社会来说,它却往往代表着一个群体的故事。我们会发现这样的人生早已有人走过,而自己已经经历过的也将会由他人再来步上后尘。就如同文章中的我会出现在他人的故事里,而他人的经验教训也会体现在我的境遇中。时空在流转,变化的是每一个时间节点,不变的是永恒的时间和作为人的本质。
我是谁?是每个人心里知道的自己,也是他人眼中看到的自己。每个人都会在某个群体里找到认同感、归属感。而我就在自己创建的文字素人群里与他们一道存在着,体会其中的种种美妙,因为我们是在一个世界里。借用清华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教授的演讲《生命科学认知的极限》里的一句话,来从更深层次的生命本质上表述相似的意思:
“我们是一堆原子,我们处在宏观世界,但我们希望隔着两个世界去看超微观世界。那是一个最美好的、极其美妙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