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耳》上映,一下子勾起我的回忆。同名书我看过。高中,听同学议论饶雪漫,遂跑去学校门口书店,租来《左耳》一饱眼福。对,就是租,一天之内只要不出书店,任意看,一本五毛。很划算,对吧。
书的内容记不清了,看电影之后,(因为影片是同名书改编)觉得“哇!我怎么看过这么傻逼的书”!
部分畅销书作家不是写书,是编撰故事,天马行空,或许是真的自己有所经历,亦或许是身边人的故事。艺术来源于生活嘛,可是毕竟也得高于生活。我怎么觉得故事里的是非善恶美丑就那么绝对。青春真的不止于叛逆,迷茫,热血和撕逼。
突然庆幸自己好幸福,青春有迷茫,但也只是学业上的暂时迷茫。当然也有情窦初开的小欢喜,小烦恼。那时候校园真的是一片净土,没有所谓的校园欺凌,人人都忙着学习进步,无人顾暇其他。
当时比较火的作家还有韩寒,郭敬明两个。很可惜,没有拜读过韩寒的作品。郭敬明写的《幻城》想象力很不错,只是读完不明觉厉。
很可笑的是,在读小四另一本《悲伤逆流成河》的时候,里面的女主感觉很悲惨,然后有很多当时我不能理解的行为,我居然去模仿!!
比如女主会夜里爬起来吃东西,然后又吐掉。我心想,好羡慕她啊,怎么还有这样的习惯,感觉我活了小半辈子,什么经历都没有,跟人家比起来,简直就是白纸一张。你看人家经历多丰富,以后说给人听还有料可讲,我要是讲起我青春期有什么比较痛苦难过的事,我都不知道怎么张口。于是,也试着矫情起来,假装自己半夜肚子饿,也偷偷起来吃,可是我下午吃的还没有消化完啊,第二天矫情病真的把我送到了校医室,我积食了。
当时书里面的女主母亲是我很不能理解的,她没钱,和很多男人周旋,以此供女主读书。我一点儿也不能理解她的做法,现在想来,是做母亲的自己心里还没成熟,没有做好当妈妈的准备,没钱没能力就有了女主吧。然后不但自己得过且过,不好好以身作则痛改前非,依然自暴自弃,在女主心理发育关键时期也没有引导,最终导致恶果的发生。虽然把责任全推给女主母亲有些牵强,但她确实难辞其咎。
还有其他几个人物角色,估计是我太天真,或许是孤陋寡闻,我没有经历过,周围也没有这样的人物存在。唉,我真的是一张小白纸啊,当年心里为此不痛快过,现在想真是万分庆幸。我有一个完整的家庭,有一个很普通但是很爱我的妈妈,她和爸爸一起爱护我,不曾为我的青春添一丝忧伤。
现在想起高中那段时期,由于不是名校,大家虽然在尖子班,可是还是跟名校尖子生有一截差距。大家都心知肚明,一心扑在学习上。当然也有暗地里谈恋爱的,不过只有那么两三对。班主任开班会时还鼓励同学们发现有恋爱的要给他说,听他说这话的时候,大家都抿嘴偷笑,心里大概都想的是一样的吧——怎么可能呢。在这件事上,全班同学一致对老师闭口不言半分,因为这属于“同窗之谊”的一部分。
不过,虽是恋爱,只是很单纯美好的互相传纸条,写些相互鼓励的话语,一起朝着某个大学为目标精进。至多就像我的一个好友,她会在体育课上,站起来为她喜欢的人呐喊助威,而别人都是坐在台阶上的。
当然,刚刚升入高中进校的时候,个别“激进分子”还是挺冒尖的,几个男生,一言不合就抡板凳了,不过班主任来了问清原委,到办公室调解了一回,就再也没有发生过。后来和那几个同学谈起往事,他们都笑着说,看电视上也都是那么演的,男人就得血气方刚,我一下就乐了。看来有些环境影响还真是起作用。就比如年少的我,看了书,就以为所有人的青春都是一个样子,暗无天日。
青春期心理发育,开始有明显的自主性,可是又因为缺乏正确的沟通交流和引导,最容易让人绕弯路。
所以,自己也曾经暗暗慨叹过,都说大人难当,其实作为少年,成长不易才是真的。
要自己学会明辨是非,懂得哪些才是首要应该做的,哪些是根本碰不得的,否则一辈子也被毁的差不多只剩半点多了。
最后说一句自己的想法,《悲伤逆流成河》适合有理智有分辨能力的成年人看。